和张相公太原亭怀古诗

未知 〔唐朝〕

飞泉天台状,峭石蓬莱姿。

潺湲与青翠,咫尺当幽奇。

居然尽精道,得以书妍词。

岂无他山胜,懿此清轩墀。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那飞泻的泉水有着天台山瀑布的模样,陡峭的岩石具备蓬莱仙山石头的风姿。泉水潺潺流淌,山石一片青翠,近在咫尺间尽显清幽奇绝之景。这里竟然完全蕴含着精妙的意趣,因此能够让诗人书写出美妙的诗篇。难道没有其他山川的胜景吗?只是这清雅的亭台台阶实在令人喜爱。

1. 和诗:是古代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一种诗歌形式,通常是一方先创作一首诗,另一方根据原诗的主题、韵脚等进行回应创作。和诗不仅可以展现诗人的才华,还能增进文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2. 比喻手法:在诗歌中运用比喻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产生联想和想象。如本诗中“飞泉天台状,峭石蓬莱姿”,将飞泉和峭石分别比作天台山的瀑布和蓬莱仙山的石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张相公:在唐朝,“相公”是对宰相的尊称。因此,诗中的张相公应该是一位宰相级别的官员。

  • 天台: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多悬崖、峭壁、飞瀑,为著名游览胜地。
  •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 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 精道:精妙的意趣。
  • 妍词:美妙的言辞,这里指诗篇。
  • :美好,这里作动词,意为赞美。
  • 轩墀:指长廊、台阶,这里代指太原亭。

这首诗整体围绕太原亭周围的景色展开,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从写作手法上看,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景色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太原亭景色的奇幻与清幽。

在情感表达方面,诗人不仅赞美了眼前的景色,还通过反问句“岂无他山胜,懿此清轩墀”,突出了对太原亭的独特喜爱,可能蕴含着对这次游览经历的珍视。同时,“居然尽精道,得以书妍词”也体现了诗人在美景的激发下进行文学创作的愉悦。

对于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唐朝太原亭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古代文人之间的文学交流氛围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欣赏诗歌时,我们可以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这首诗开篇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太原亭周围的自然景观。“飞泉天台状,峭石蓬莱姿”,将飞泉比作天台山的瀑布,峭石比作蓬莱仙山的石头,给人以奇幻、壮观之感,瞬间提升了景物的格调。“潺湲与青翠,咫尺当幽奇”,进一步描写泉水的潺潺流淌和山石的青翠之色,强调了近在咫尺的清幽奇绝之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居然尽精道,得以书妍词”,诗人感慨这里的景色蕴含着精妙的意趣,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能够写出美妙的诗篇。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赞美,也体现了文学创作与自然景观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岂无他山胜,懿此清轩墀”,诗人反问,难道没有其他山川的胜景吗?但却独独赞美这清雅的太原亭。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太原亭景色的独特喜爱,也可能蕴含着对与张相公一同游览此地的美好回忆的珍视。

由于作者未知,这首诗具体的创作背景难以确切知晓。不过从诗题“和张相公太原亭怀古诗”推测,可能是诗人陪同张相公(唐朝对宰相的尊称)游览太原亭时,张相公先写了一首怀古诗,诗人随后创作此诗进行唱和。在唐朝,文人之间相互唱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交流活动,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景物的感受和对古人的缅怀。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