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五首

张仲素 〔唐朝〕

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猎马千行雁几双,燕然山下碧油幢。

传声漠北单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

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陇水潺湲陇树秋,征人到此泪双流。

乡关万里无因见,西戍河源早晚休。

阴碛茫茫塞草肥,桔槔烽上暮云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其一:三次戍守渔阳,两次渡过辽河,红色的弓挂在臂上,剑横在腰间。匈奴似乎都知道他的姓名,不要再靠近阴山射雕了。

其二:千行猎马,几只大雁,燕然山下是将军的绿色营帐。传来漠北单于被打败的消息,火把照亮旌旗,在夜里接受敌人投降。

其三:北方的大雪飘飘扬扬地推开雁门,平旷的沙漠上杂乱地卷着蓬草的根。以计算擒获活敌数量来获取功名是可耻的,要直接斩杀楼兰敌首来报效国家的恩情。

其四:陇水潺潺流淌,陇上树木已到秋天,征人到这里泪水双流。故乡万里没有机会相见,在西边戍守河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其五:阴暗的沙漠茫茫一片,塞外的草很肥美,桔槔烽上傍晚的云在飘动。在交河北边望天空与大海相连,苏武曾经持着汉节归来。

1. 张仲素是唐代诗人,擅长乐府诗,其边塞诗风格雄浑,富有感染力。

2. “塞下曲”是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战事、风光和征人生活。

3. 诗中运用了典故,如“直斩楼兰”“苏武曾将汉节归”,使诗歌更具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 三戍渔阳:多次在渔阳戍守。渔阳,唐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 騂(xīng)弓:红色的弓。
  • 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 碧油幢:青绿色的油布帐篷,指军营。
  •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 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这里泛指敌人。
  • 陇水:陇山的流水。
  • 河源:指黄河源头,这里泛指边疆。
  • 阴碛:阴暗的沙漠。
  • 桔槔烽:一种烽火台。
  • 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 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持汉节牧羊十九年,后获释归汉。

这组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边塞生活。在学习时,我们可以先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这有助于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对于诗中的典故,要深入了解其含义,这样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比如“直斩楼兰”,它体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爱国精神。同时,我们可以感受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的手法,如“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描绘出边塞的恶劣环境,也暗示了征人的艰苦生活。

这组诗描绘了边塞生活的多个方面,有战士的英勇豪迈,也有征人的思乡之情。第一首塑造了一位战功赫赫、威震敌胆的英雄形象,通过“三戍”“再渡”体现其征战频繁,“騂弓在臂剑横腰”刻画其威武英姿,“匈奴似若知名姓”突出其声名远扬。第二首描写了胜利受降的场景,“传声漠北单于破”表现了战争的胜利,“火照旌旗夜受降”营造出一种壮观而热烈的氛围。第三首表达了战士以杀敌报国为己任,不屑于以擒获活敌数量来邀功的高尚情怀。第四首则抒发了征人的思乡之苦和对戍边生活的无奈。第五首借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引发对家国、忠诚的思考。

《塞下曲五首》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组诗。唐朝边疆战事频繁,诗人以边塞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这些诗可能是诗人根据当时的边塞见闻或传闻,结合自己对战争、戍边等的思考而写成,展现了边塞的多种场景和征人的复杂情感。

作者信息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古诗数量:37名句数量: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