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楼诗三首

张仲素 〔唐朝〕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白居易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张仲素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白居易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张仲素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张仲素其一:楼上一盏残灯伴着破晓的寒霜,独眠之人从合欢床上起身。一夜相思情有多深呢,即便是地角天涯也比不上这份相思之长。

白居易其一:满床的月光和满帘的寒霜,被子冰冷,灯火残照,我拂着卧床。燕子楼中这霜月的夜晚,入秋以来只觉得对一人的思念如此漫长。

张仲素其二:北邙山上松柏笼罩着愁烟,燕子楼中思绪悄然。自从主人逝去歌声消散,佳人香消玉殒已过十年。

白居易其二:镶嵌着金花的丝罗衣衫颜色如烟,好几次想穿上它就潸然泪下。自从不再跳《霓裳曲》,这衣衫叠放在空箱已有十一年。

张仲素其三:刚才看到鸿雁从洛阳飞回,又看到燕子临近春社日飞来。瑶瑟和玉箫都没了吹奏的情绪,任凭它们落满蛛网和灰尘。

白居易其三:今年春天有客人从洛阳回来,曾到尚书的墓上去过。

1. 张仲素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燕子楼诗三首》是唱和诗的典范,唱和诗是古代文人之间相互交流、切磋诗艺的一种方式。

3.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地角天涯未是长”)、象征(“合欢床”象征夫妇好合)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合欢床:象征夫妇好合的床。
  • 地角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 北邙:山名,在今河南洛阳北,汉魏以来,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后泛指墓地。
  • 剑履:古代大臣允许佩剑穿鞋上殿,这里代指主人。
  • 红袖:指代佳人。
  • 钿晕罗衫:镶嵌着金花的丝罗衣衫。
  • 《霓裳曲》: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宫廷乐舞。
  • 玄禽:指燕子。
  • 逼社:临近春社日。
  • 瑶瑟玉箫:精美的乐器。

这组诗围绕着燕子楼和盼盼的故事展开。诗歌开篇描绘了盼盼独居的凄凉场景,残灯、晓霜、满床明月、满帘霜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通过对盼盼相思之情的描写,如“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将相思之情具象化,让人感受到其相思之深。

诗中还通过对盼盼生活细节的描写,如“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展现了盼盼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主人的深情。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她们往往在丈夫死后,只能孤独地度过余生。

这组诗以燕子楼为背景,通过对盼盼独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盼盼深情的赞美和同情。诗中运用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了盼盼的相思之苦。张仲素的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白居易的诗则细腻委婉,韵味悠长。二人的唱和之作,珠联璧合,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

这组诗是张仲素和白居易唱和之作。张建封镇守徐州时,盼盼为其妾。张建封死后,盼盼独居燕子楼十余年。张仲素感于盼盼的深情,作《燕子楼诗三首》,白居易读后,十分感慨,遂和诗三首。

作者信息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古诗数量:37名句数量: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