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石勒城二首

吕温 〔唐朝〕

长驱到处积人头,大旆连营压上游。

建业乌栖何足问,慨然归去王中州。

天生杰异固难驯,应变摧枯若有神。

夷甫自能疑倚啸,忍将虚诞误时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石勒长驱直入所到之处尸积如山,大旗相连的营帐占据着上游有利地形。建业的偏安局面哪里值得一提,他毅然决然地返回北方去称王中原。

石勒天生杰出奇异,本来就难以驯服,他应对变化、摧毁敌人如同有神相助。王衍自己能对石勒的倚啸产生怀疑,却忍心用那些虚妄荒诞的言论贻误时人。

1. 了解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相关事迹。

2. 认识东晋都城建业的历史地位。

3. 知晓西晋大臣王衍喜好清谈、崇尚虚无的特点。

4. 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创作手法。

  •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羯族。
  • 长驱:指军队迅速地向远方挺进。
  • 大旆(pèi):大旗。
  • 上游:河流接近发源地的部分,这里指军事上的有利地势。
  • 建业:今江苏南京,是东晋的都城。
  • 乌栖:乌鸦栖息,比喻偏安一隅。
  • 中州:中原地区。
  • 杰异:杰出奇异的人,指石勒。
  • 夷甫:王衍,西晋大臣,喜好清谈,崇尚虚无。
  • 倚啸:靠着东西长啸,形容人有不凡的气概。
  • 虚诞:虚妄荒诞的言论。

这首诗以历史人物石勒为主题,通过对他的描写和对王衍的批判,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先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图。对于诗中的字词,要准确理解其含义,比如“大旆”“乌栖”等。同时,要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手法,思考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想要表达对当时社会怎样的看法。

这首诗对石勒的形象和事迹进行了刻画和评价。前两句描绘了石勒征战时的勇猛和气势,“长驱到处积人头,大旆连营压上游”,展现出他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略眼光。“建业乌栖何足问,慨然归去王中州”则体现了他不贪图偏安,有称霸中原的壮志。

后两句对王衍进行了批判,“天生杰异固难驯,应变摧枯若有神”再次强调石勒的杰出才能,而“夷甫自能疑倚啸,忍将虚诞误时人”则指出王衍虽然能察觉到石勒的不凡,但却用清谈误国,表达了诗人对那些空谈误国之人的不满。

吕温生活在唐朝,当时唐朝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诗人可能是在游览石勒城时,联想到石勒这位在乱世中崛起的人物,借古讽今,通过对石勒事迹的描述和评价,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

作者信息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古诗数量:116名句数量: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