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送袁七书记归朝

吕温 〔唐朝〕

忆年十五在江湄,闻说平凉且半疑。

岂料殷勤洮水上,却将家信托袁师。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回忆我十五岁的时候在江边,听闻关于平凉的事情还半信半疑。怎料到在洮水岸边如此热情地相遇,竟然把家中的事托付给了袁书记。

吕温是唐朝诗人,其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平凉”在唐朝时期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要地。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常表达离别的伤感、对友人的祝福等情感。

  • 江湄:江边。
  • 平凉:地名。
  • 洮水:水名,在今甘肃临洮附近。
  • 袁师:指袁七书记。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情感的变化。从最初听闻平凉之事的不确定,到与袁七书记在洮水相遇后的信任和托付,这种情感的递进使诗歌更具层次感。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唐朝时期人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和对他人的信任。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在送别时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这首诗以回忆开篇,诗人回忆起十五岁时听闻平凉之事的半信半疑,为下文在洮水与袁七书记的相遇做铺垫。“岂料”一词,突出了相遇的意外性。最后一句“却将家信托袁师”,表现出诗人对袁七书记的信任和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流露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

此诗创作于唐朝,诗人在临洮送别袁七书记归朝之际。当时可能诗人身处异地,与袁七书记相识相知,在洮水岸边分别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信息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古诗数量:116名句数量: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