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觉有感

吕温 〔唐朝〕

东方殊未明,暗室虫正飞。

先觉忽先起,衣裳颠倒时。

严冬寒漏长,此夜如何其。

不用思秉烛,扶桑有清晖。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东方还未露出曙光,黑暗的屋子里虫子正飞舞着。突然提前醒来,慌乱中穿衣裳都穿颠倒了。严寒的冬天里计时的漏壶滴水声显得格外漫长,这个夜晚究竟是怎样的呢。不用想着去点蜡烛,因为扶桑之处会有清朗的光辉。

1. 吕温是唐朝诗人,其诗多有现实意义。

2. “扶桑”在古代神话中是日出的地方,常被用来象征光明和希望。

3. 漏壶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下,漏壶滴水声给人的感受不同,在诗中可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

  • 殊未明:还远远没有亮。
  • 暗室:黑暗的屋子。
  • 先觉:提前醒来。
  • 寒漏:冬天计时的漏壶,漏壶滴水声在冬天更显漫长。
  • 秉烛:拿着蜡烛照明。
  • 扶桑:传说中日出的地方。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从生活场景入手,描写了自己早醒的经历,然后由夜晚的漫长延伸到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在黑暗的时刻,人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和焦虑,但诗人告诉我们,不必在黑暗中徒劳地寻找光明,因为光明自有它到来的时候。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等待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美好的未来终会降临。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开篇“东方殊未明,暗室虫正飞”,描绘出黎明前黑暗的场景,屋内虫子飞舞更增添了寂静感。“先觉忽先起,衣裳颠倒时”,通过描写自己慌乱穿衣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突然醒来的状态。“严冬寒漏长,此夜如何其”,强调了冬夜的漫长,引发读者对这个夜晚的想象。最后“不用思秉烛,扶桑有清晖”,笔锋一转,传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信念,即使在黑暗漫长的夜晚,也不必焦虑,光明总会到来。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的内容推测,可能是诗人在一个严冬的夜晚,早早醒来,在黑暗中感受到冬夜的漫长,由此生发感慨而创作。或许诗人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等待的时刻,就像在黑暗中等待黎明,借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作者信息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古诗数量:116名句数量: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