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试赎帖,赋得乡饮酒诗

吕温 〔唐朝〕

酌言修旧典,刈楚始登堂。

百拜宾仪尽,三终乐奏长。

想同莺出谷,看似雁成行。

礼罢知何适,随云入帝乡。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大家举杯谈论着要重修古代乡饮酒的礼仪,割下荆条装饰,人们开始登上厅堂。宾客们行了上百次拜礼,礼仪才结束,乐曲演奏了三遍才停止。大家欢聚的样子就像黄莺飞出山谷,整齐有序的模样好似大雁排成行。礼仪结束后不知道该往何处去,就像跟随云朵一起前往帝乡。

乡饮酒礼是周代就已确立的宴饮礼仪,主要有四种功能: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贤;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在古代社会,乡饮酒礼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诗中的“莺出谷”“雁成行”等意象,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表达欢快、有序等情感和场景。

  • 酌言:举杯谈论。
  • 修旧典:重修古代的礼仪制度,这里指乡饮酒礼。
  • 刈楚:割下荆条,荆条可用于装饰等。
  • 百拜:多次行拜礼,形容礼仪繁琐。
  • 宾仪:宾客的礼仪。
  • 三终:乐曲演奏三遍。
  • 莺出谷:黄莺飞出山谷,比喻欢快、愉悦的情景。
  • 雁成行:大雁排成行,形容整齐有序。
  • 帝乡:京城,也可理解为理想之地。

这首诗以乡饮酒礼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礼仪的重视。从文学角度看,它的语言简洁而生动,通过对礼仪过程和现场情景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感。对于读者来说,不仅可以欣赏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了解到古代乡饮酒礼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同时,诗中所体现的对传统礼仪的尊崇和对美好秩序的向往,在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这首诗描绘了乡饮酒礼的全过程,展现出庄重、和谐的氛围。首联“酌言修旧典,刈楚始登堂”,点明了活动的主题是重修乡饮酒礼,人们带着荆条登上厅堂,为活动拉开序幕。颔联“百拜宾仪尽,三终乐奏长”,通过“百拜”和“三终”,生动地写出了礼仪的繁琐和庄重,体现出对传统礼仪的尊重。颈联“想同莺出谷,看似雁成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人们的欢聚比作黄莺出谷的欢快,将众人的整齐有序比作大雁成行,形象地描绘出活动现场的和谐与美好。尾联“礼罢知何适,随云入帝乡”,则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礼仪结束后,人们仿佛要跟随云朵前往帝乡,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也表达出对未来的憧憬。

此诗是吕温参加河南府试赎帖时所作。“乡饮酒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也是汉族的传统习俗,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之集体活动,旨在向社会宣扬敬老尊贤、长幼有序等道德观念。吕温在府试中以乡饮酒礼为题作诗,既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也体现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尊崇。

作者信息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古诗数量:116名句数量: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