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岁前游合江亭见山樱蕊未折因赋含彩吝惊春

吕温 〔唐朝〕

山樱先春发,红蕊满霜枝。

幽处竟谁见,芳心空自知。

似夺朝日照,疑畏暖风吹。

欲问含彩意,恐惊轻薄儿。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山樱在春天还未到来时便早早开放,红色的花蕊挂满了覆着霜的树枝。它长在幽静之处,究竟有谁能看见呢?那一份芬芳的心意也只能自己知晓。它的艳丽好似夺去了早晨的阳光,又好像是害怕温暖的春风。想要问它蕴含色彩的心意,又怕惊动了那些轻薄之人。

1.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山樱来表达自己的品格和志向。

2. 拟人手法: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和行为。诗中“芳心空自知”“疑畏暖风吹”等句子,将山樱拟人化,使山樱的形象更加生动可爱。

  • 先春发: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开放。
  • 霜枝:覆盖着霜的树枝,描绘出早春寒冷的景象。
  • 幽处:幽静偏僻的地方。
  • 芳心:这里指山樱的芬芳和美好的心意。
  • 朝日照:早晨的阳光,形容山樱的艳丽。
  • 轻薄儿:举止轻浮、不庄重的人。

这首诗以山樱为线索,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从山樱的早开,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的才华和抱负,他如同这早开的山樱,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能够绽放光彩。而山樱在幽处无人欣赏的孤独,也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理解和赏识的苦闷。诗人对山樱的怜惜和敬意,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品格的一种肯定和坚守。同时,“恐惊轻薄儿”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的警惕和不屑。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以山樱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樱的独特神韵。首联“山樱先春发,红蕊满霜枝”,描绘了山樱在寒冷的早春独自开放的景象,突出了它的坚韧和早慧。颔联“幽处竟谁见,芳心空自知”,将山樱拟人化,表现出它在幽静之处无人欣赏的孤独和寂寞。颈联“似夺朝日照,疑畏暖风吹”,进一步描写山樱的艳丽和娇弱,既像夺去了阳光的光彩,又好像害怕春风的吹拂。尾联“欲问含彩意,恐惊轻薄儿”,则表达了诗人对山樱的怜惜和敬意,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的担忧。整首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诗人清高的品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吕温在衡州任职期间,岁前游览合江亭,看到山樱蕊未折的景象,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当时诗人或许身处异乡,在岁末之际看到这早开的山樱,心中涌起了复杂的情感,于是借景抒情,写下此诗。

作者信息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古诗数量:116名句数量: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