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轻薄行

孟郊 〔唐朝〕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

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

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

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

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在长安城里没有从容漫步的闲暇,更何况正值天色已晚。

在灞水和浐水之间相遇,亲戚之间也互不照看。

自己感叹是个正直拙朴的人,却忽然混迹于轻薄浮浪之辈中。

常常担心无处躲避,最终化为车轮碾过的尘土。

在这样的境况中早早生出了白发,即便快速奔走也未曾停歇。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歌风格以瘦硬、苦涩著称,多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自己的穷愁潦倒。

灞水和浐水是长安附近的两条重要河流,在古代是文人墨客常提及的地方,常与送别、行旅等场景相关。

“轻薄”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浮浪、不稳重,此诗中“轻薄伦”即指这类人。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化为车辙尘”,将人在世俗中可能的结局比作车辙下的尘土,形象生动。

  • 灞上: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古代长安附近的交通要道。
  • 轻薄行:指反映轻薄浮浪行为的诗歌,这里是诗的题目。
  • 缓步:从容不迫地行走。
  • 天景暮:天色傍晚。天景,指天色。
  • 灞浐:指灞水和浐水,都在长安附近,是当时人们常经过的地方。
  • 亲戚不相顾:亲戚之间互不关心、不理睬。顾,照看、顾及。
  • 方拙身:指正直、不善钻营、朴实的自己。方,正直;拙,朴拙。
  • 轻薄伦:指轻薄浮浪之辈。伦,辈、类。
  • 失所避:找不到躲避的地方。
  • 车辙尘:车轮碾过扬起的尘土,这里比喻被世俗所同化或淹没。
  • 疾走:快速地奔跑、奔走。
  • 未歇:没有停止。

我们先来整体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氛围。从诗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紧张和压抑,这主要源于长安城内人们的匆忙和人情的淡薄。

首联“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告诉我们在长安,人们连从容走路的时间都没有,尤其是在傍晚时分,更是行色匆匆,这其实暗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人们内心的焦灼。

颔联“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是很能触动人心的一句,在灞浐这样的交通要道,亲戚相遇却互不搭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可能过于注重利益,而忽视了亲情,让人感受到世态炎凉。

颈联和尾联则聚焦于诗人自身,“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他本性正直朴拙,却不得不和一些轻薄之人相处。“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体现了他对自我迷失的恐惧,担心被世俗同化。最后“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则写出了诗人在这种困境中的奔波与衰老,让我们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场景和直白的情感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中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是一首很有现实意义的诗歌。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开篇“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寥寥数字便勾勒出长安城内人们行色匆匆的景象,点出环境的紧张与压抑,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则以直白的描写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即便亲戚相见也形同陌路,令人心寒。

诗人由外界景象转向自身,“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道出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以及身不由己混迹于浮浪之辈中的无奈。“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内心的恐惧,害怕在世俗的洪流中迷失自我,被同化甚至被吞噬。结尾“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焦虑与挣扎,岁月在这样的奔波与忧虑中流逝,白发已生,却仍不得不继续奔走,将诗人的无奈与疲惫刻画得入木三分。整首诗通过对现实场景的描绘和自我情感的抒发,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端和诗人的精神困境,引人深思。

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困顿。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汇聚了各色人等,既有繁华景象,也充斥着追名逐利、人情淡薄的现象。此诗可能是诗人在长安及其附近地区(如灞上)的亲身经历有感而发,通过描绘在灞浐之间所见的人情冷暖、世俗奔波之景,抒发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一个正直朴拙之人的无奈、忧虑与挣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貌和诗人自身的处境。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