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怨

孟郊 〔唐朝〕

忆人莫至悲,至悲空自衰。

寄人莫剪衣,剪衣未必归。

朝为双蒂花,莫为四散飞。

花落还绕树,游子不顾期。

夭桃花清晨,游女红粉新。

夭桃花薄暮,游女红粉故。

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

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

贫女镜不明,寒花日少容。

暗蛩有虚织,短线无长缝。

浪水不可照,狂夫不可从。

浪水多散影,狂夫多异踪。

持此一生薄,空成万恨浓。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思念一个人不要太过悲伤,过度悲伤只会让自己徒然衰老。把衣物寄给远方的人时,不要想着裁剪衣物对方就一定会归来。早晨还是并蒂而开的花朵,到了傍晚就四处飘散。花瓣落下还会围绕着树,可游子却不顾归家的日期。清晨的桃花娇艳动人,出游的女子妆容鲜艳。傍晚的桃花颜色黯淡,出游的女子容颜也已憔悴。树可以有百年的花期,人却没有不变的容颜。花见证了人的老去,人悲伤而花却自在悠闲。贫穷女子的镜子不明亮,寒天的花朵日渐失去容色。暗处的蟋蟀白白地织着网,短线头无法缝补长衣。波浪翻滚的水不能用来照人,轻狂的男子不能追随。浪水会映出许多散乱的影子,轻狂的男子行踪不定。怀着这微薄的一生,徒然积累了无数浓重的怨恨。

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以苦吟著称,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个人身世的感慨、友情爱情的抒发等。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兴、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比兴手法如以花喻人,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对比手法如树与人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至悲:极度悲伤。
  • 双蒂花:并蒂开放的花朵,常用来比喻恩爱或亲密的关系。
  • :通“暮”,傍晚。
  • 夭桃:艳丽的桃花。
  • 游女:出游的女子。
  • 红粉新:妆容鲜艳。
  • 红粉故:容颜憔悴。
  • 暗蛩:暗处的蟋蟀。
  • 狂夫:轻狂的男子。

这首《杂怨》围绕着“怨”字展开,通过多个层面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哀。从思念之情的抒发,到时光流逝的感慨,再到女性命运的刻画,诗人将不同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开篇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悲伤,因为过度悲伤并无益处,这是一种对情感的理性思考。接着用花的变化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离别,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诗中对女性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困境,也体现了诗人对她们的同情。最后,诗人以“持此一生薄,空成万恨浓”总结全诗,将所有的哀怨凝聚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是孟郊诗歌中的佳作。

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以多种意象表达了复杂的哀怨之情。诗中运用了花与人的对比,如“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突出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引发读者对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感慨。同时,以花的聚散来比喻人的离合,“朝为双蒂花,莫为四散飞”,生动地描绘了离别之苦。在描写女性境遇时,“贫女镜不明,寒花日少容”等句,细腻地刻画了女性在贫困和时光中的无奈与悲哀。整首诗语言质朴却富有感染力,将各种哀怨之情层层递进,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孟郊一生仕途坎坷,生活贫困,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的不幸遭遇。这首《杂怨》可能创作于他人生的某个阶段,彼时他或许经历了离别、失意等种种愁苦,借诗抒发内心的哀怨与感慨。也有可能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描绘了女子在情感、生活中的哀怨与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普遍境遇。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