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杜鹃的叫声不算悲哀,断猿的啼鸣也不算凄切。月光下不知是谁家在捣衣,那一声声响砧,令人肝肠寸断。捣衣的杵声并非是为了客居他乡的人而响,可客居之人听到这声音却愁白了头发。杵声也并非是为了捣衣,而是想让远游的儿子归来。
1. 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风格奇崛险怪。
2. 捣衣是古代的一种习俗,一般在秋季进行,人们将织好的布帛放在砧上,用杵捣软,然后裁剪、缝制衣服。在古典诗词中,捣衣声常常象征着离别、思乡等情感。
3. 诗中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杜鹃和断猿的啼声衬托捣衣声的悲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这首《闻砧》围绕着月夜的捣衣声展开,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艺术手法上看,开篇的衬托手法为全诗奠定了悲切的基调,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哀伤。而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捣衣声这一日常场景,细腻地描绘出自己客居他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孟郊的生平经历,他一生穷困潦倒,四处漂泊,这种经历让他对思乡之情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同时,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古代许多游子在他乡听到捣衣声时的心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开篇以“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起笔,用杜鹃和断猿的啼声来作衬托,极言一般的哀啼都不足以表达此刻的哀伤,为下文写捣衣声的悲切做铺垫。“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描绘出一幅月夜捣衣图,那一声声响砧,在寂静的月夜中显得格外清晰,直接触动了诗人的内心,让他肝肠寸断。“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诗人进一步强调捣衣声本不是为了客居他乡的自己,但自己听到后却愁白了头发,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哀伤。最后“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点明主旨,捣衣声似乎不仅仅是在捣衣,更像是在呼唤游子归来,深化了思乡的主题。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捣衣声这一典型意象,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孟郊一生仕途坎坷,早年屡试不第,生活贫困潦倒,长期漂泊在外。在客居他乡的日子里,他常常会在特定的情境下触景生情,这首《闻砧》便是他在某个月夜听到捣衣声后有感而发创作的。捣衣的声音往往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孟郊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