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
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
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
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
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
我们一同沐浴着日月的光辉,可如今只有我成了满怀愁思的人。谁能料到鶗鴂过早鸣叫,使得瑶草都无法迎来春天。天上的云朵一片又一片,而我的身躯却要漂泊千里万里。云朵最终会归向嵩山之南,而我却要寄身于长江之滨。
孟郊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末年废除,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以鶗鴂和瑶草的关系来比喻自己的遭遇,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是孟郊科举失利后的真情流露。他通过自然景象和自身处境的描写,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前途未卜的迷茫。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具体的意象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科举道路上的艰辛和无奈,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对于我们来说,它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乐观和坚强。
整首诗情感真挚且深沉,充满了失落与无奈。开篇“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通过对比众人与自己,突出了自己落第后的孤独与愁闷。“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以鶗鴂鸣叫使瑶草不得春的意象,暗示自己空有才华却因外界因素而无法施展抱负。“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用云的自由飘荡与自己漂泊不定的身躯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最后“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将云的归宿与自己的寄身之处相对比,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
孟郊一生热衷科举,却屡试不第。这首诗是他科举落第后离开长安东归时所作,用来向长安的知己们告别,诗中饱含了他科举失败后的愁苦与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