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

孟郊 〔唐朝〕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

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

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我们一同沐浴着日月的光辉,可如今只有我成了满怀愁思的人。谁能料到鶗鴂过早鸣叫,使得瑶草都无法迎来春天。天上的云朵一片又一片,而我的身躯却要漂泊千里万里。云朵最终会归向嵩山之南,而我却要寄身于长江之滨。

孟郊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末年废除,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以鶗鴂和瑶草的关系来比喻自己的遭遇,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 下第:科举考试未被录取。
  • 鶗鴂(tí jué):即杜鹃鸟,常在春末夏初时鸣叫,古人认为它的叫声会让百花凋零。
  •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这里比喻有才华的人。
  • 嵩之阳:嵩山的南面。
  • 江之滨:长江边。

这首诗是孟郊科举失利后的真情流露。他通过自然景象和自身处境的描写,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前途未卜的迷茫。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具体的意象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科举道路上的艰辛和无奈,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对于我们来说,它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乐观和坚强。

整首诗情感真挚且深沉,充满了失落与无奈。开篇“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通过对比众人与自己,突出了自己落第后的孤独与愁闷。“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以鶗鴂鸣叫使瑶草不得春的意象,暗示自己空有才华却因外界因素而无法施展抱负。“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用云的自由飘荡与自己漂泊不定的身躯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最后“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将云的归宿与自己的寄身之处相对比,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

孟郊一生热衷科举,却屡试不第。这首诗是他科举落第后离开长安东归时所作,用来向长安的知己们告别,诗中饱含了他科举失败后的愁苦与失落。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