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东南行

孟郊 〔唐朝〕

越风东南清,楚日潇湘明。

试逐伯鸾去,还作灵均行。

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

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

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越地的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清新宜人;楚地的太阳照耀着潇湘,一片明亮。我试着追随梁鸿的足迹去隐居,又如同屈原一般在流放中前行。江边的香草仿佛在陪伴我哭泣,海上的明月照人,令人心惊。科举失意让我的容貌都改变了,这艰险的旅途让我觉得性命也变得轻贱。时常听闻失去伴侣的猿猴哀鸣,它一声啼叫,千般哀愁都涌上心头。

1. 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2. 诗中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如“伯鸾”“灵均”,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3. 以乐景写哀情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此诗开篇的景色描写与诗人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诗人的哀愁。

  • 下第:科举考试未被录取。
  • 越风:越地的风,越地大致在今浙江一带。
  • 楚日:楚地的太阳,楚地范围大致在今湖南、湖北一带。
  • 伯鸾:指东汉梁鸿,字伯鸾,因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曾隐居霸陵山中,后出关过京都,作《五噫歌》,讽刺统治者的奢侈,为朝廷所忌,遂改名换姓,与妻子孟光避居吴地。
  • 灵均:屈原的字,屈原遭谗言被流放,后投江自尽。
  • 江蓠:一种香草。
  • 畏途:艰险可怕的路途。

这首诗是孟郊科举落第后心境的真实写照。他通过对旅途所见所闻的描写,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将自己的失意、孤独、悲愤等复杂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自身遭遇的深刻感慨,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在困境中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沉浮,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诗开篇描绘了越地和楚地清新明亮的自然景色,以乐景衬哀情,为下文抒发自己的失意之情做铺垫。“试逐伯鸾去,还作灵均行”,诗人借梁鸿和屈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科举失败后想要隐居避世,又有着像屈原一样怀才不遇的悲愤。“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江蓠和海月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哀愁。“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直接抒发了科举失意对自己身心的打击,以及对未来前途的担忧。最后“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以猿猴的哀鸣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孟郊一生热衷科举,却屡试不第。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科举落第之后,在心情极度沮丧的情况下,他选择向东南方向远行,途中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