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终南山高大雄伟,仿佛堵塞了天地之间;太阳和月亮,仿佛从山石上升起。
高峰之上,夜晚仍然保留着阳光的余晖;深深的山谷中,即使在白天也显得昏暗不明。
居住在山中的人,自然心地纯正;道路虽然艰险,内心却能保持平静。
强劲的风吹风驱赶着松柏,风声掠过千山万壑,带来一片清宁。
来到这里才后悔当初读书追求功名,日复一日地与那些虚浮的名声相近。
1.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多写世态炎凉和民间苦难,风格奇崛险涩。
2. 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
3. 唐代山水诗成就斐然,除孟郊外,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都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诗作。
4.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反映了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时往往寄情山水,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态。
5. 本诗运用了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如"南山塞天地"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山之高大,"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山中光影变化。
《游终南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终南山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功名的厌倦。
诗的开头两句"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塞天地"三个字,把山的高大写到了极致,仿佛这山能够堵塞天地之间的空间。而"日月石上生"则进一步渲染了山的高度,让人感觉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石上升起的。这种写法不仅展现了终南山的壮美,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的气概。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中奇特的光影变化。高峰之上,即使到了夜晚,仍然有阳光的余晖;而深深的山谷里,即使在白天,也显得昏暗不明。这种景象的描写,既突出了山的高峻,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接下来的"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两句,由景生情,写出了山水对人的影响。在这幽静的山中,人的心灵自然变得纯正;尽管山路艰险,但内心却能保持平静。这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保持内心宁静的向往。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以动写静,通过描写风吹松柏的声音,衬托出山林的清幽。强劲的风吹动着松柏,声音传遍千山万壑,带来了一片清宁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最后两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来到这美丽的终南山,诗人不禁后悔当初为了追求功名而读书,日复一日地与那些虚浮的名声相伴。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时的一种普遍心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终南山景色的描绘,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悟,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这首诗以雄奇的笔触描绘了终南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悟,是孟郊山水诗中的佳作。
前四句"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以夸张的手法极写终南山的高峻雄伟。"塞天地"三字,气势磅礴,将山的雄伟壮阔描绘得淋漓尽致;"日月石上生"则从视觉角度进一步渲染山之高。后两句通过高峰与深谷的对比,写出了山中光影的奇特变化,更显山势的险峻。
中间两句"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由景入情,写出了山水对人的熏陶。山中人不受世俗污染,心性纯正;尽管山路艰险,但内心却能保持平静,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以动衬静,通过风吹松柏的声音,写出了山林的清幽寂静,令人心旷神怡。
最后两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厌倦。来到这幽静的终南山,才后悔当初为了功名而读书,日复一日地与虚浮的名声相伴,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全诗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孟郊诗歌的独特风格。
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风格奇崛险涩。
《游终南山》大约创作于孟郊仕途不顺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的时期。终南山是唐代文人常游之地,许多文人在仕途失意时会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孟郊通过游览终南山,感受自然的壮美与宁静,对比世俗的追名逐利,抒发了对官场虚名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