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亭

孟郊 〔唐朝〕

曾是风雨力,崔巍漂来时。

落星夜皎洁,近榜朝逶迤。

翠潋递明灭,清潈泻欹危。

况逢蓬岛仙,会合良在兹。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曾经凭借风雨的力量,这高耸的浮石漂流而来。夜晚时它如坠落的星星般皎洁,清晨临近船榜显得曲折连绵。翠绿的水波光影明灭交替,清澈的水流从倾斜危险处倾泻而下。何况还遇到了如蓬莱岛仙人般的友人,美好的相聚就在这里。

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风格奇崛瘦硬。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喻(如“落星”)、拟人(如“翠潋递明灭”)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歌遵循了唐代五言律诗的格律规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 崔巍:高耸的样子。
  • 落星:像坠落的星星,形容浮石在夜晚皎洁的样子。
  • :船榜,船桨,这里指代船。
  • 逶迤:曲折连绵的样子。
  • 翠潋:翠绿的水波。
  • 清潈:清澈的水流。
  • 欹危:倾斜危险。
  • 蓬岛仙:蓬莱岛的仙人,这里指友人。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围绕浮石亭展开,先写浮石的来历,接着描绘其周围的景色,最后表达与友人相聚的欢乐。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善于运用不同的视角和时间变化来展现景色的特点,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对于我们理解唐代诗歌的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诗的开篇“曾是风雨力,崔巍漂来时”,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浮石的来历,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落星夜皎洁,近榜朝逶迤”,通过夜晚和清晨不同时间的景色描写,展现了浮石亭周围景色的多变与优美。“翠潋递明灭,清潈泻欹危”,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波的光影变化和水流的倾泻之态,使画面生动鲜活。最后“况逢蓬岛仙,会合良在兹”,点明了与友人相聚的喜悦,将自然之美与友情之乐融合在一起,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有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孟郊一生仕途坎坷,其创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此诗可能是他在游览途中,见到浮石亭这一独特景观,又恰逢与友人相聚,有感而发所作。在自然美景与友人相伴的情境下,诗人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