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汉南樊尚书

孟郊 〔唐朝〕

天下昔崩乱,大君识贤臣。

众木尽摇落,始见竹色真。

兵势走山岳,阳光潜埃尘。

心开玄女符,面缚清波人。

异俗既从化,浇风亦归淳。

自公理斯郡,寒谷皆变春。

旗影卷赤电,剑锋匣青鳞。

如何嵩高气,作镇楚水滨。

云镜忽开霁,孤光射无垠。

乃知寻常鉴,照影不照神。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昔日天下崩塌战乱,君主慧眼识别贤臣。众多树木纷纷凋零,才显现出竹子本色。兵势如山岳般奔涌,阳光也被尘埃遮蔽。您心中领悟玄女兵符,招降了心怀异志之人。不同风俗已然顺从教化,浮薄风气也回归淳朴。自从您治理此郡,寒冷山谷都化作春天。军旗如赤电般翻卷,宝剑如青鳞藏于匣中。为何您如嵩山般高洁的气质,却镇守在楚水之滨。云间的镜子忽然晴朗,孤高光芒射向无垠远方。这才知道平常的镜子,只能照出影子却照不出神韵。

1. 孟郊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2. 玄女在古代神话中是传授黄帝兵法的女神,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用兵的谋略和智慧。

3. 献诗是古代文人向达官贵人表达敬意、寻求赏识和提拔的一种常见方式,在唐代尤为盛行。

  • 大君:指君主。
  • 摇落:凋残,零落。
  • 玄女符:玄女所授之符,传说玄女是上古传授黄帝兵法的女神,这里指用兵的谋略。
  • 面缚:双手反绑于背而面向前,古代用以表示投降。
  • 异俗:指不同的风俗、习惯,这里指心怀异志的人。
  • 浇风:浮薄的社会风气。
  • 公理:指樊尚书治理。
  • 寒谷:寒冷的山谷,比喻困苦的处境。
  • 赤电:红色的闪电,形容军旗飘动的样子。
  • 青鳞:指剑,剑上的花纹像鱼鳞。
  • 嵩高:嵩山,这里比喻樊尚书高洁的气质。
  • 云镜:指云间的月亮。
  • 寻常鉴:普通的镜子。

这首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从内容上看,它是对樊尚书的全方位赞美,从其在乱世中的贤能表现、军事才能到治理地方的功绩,再到个人气质和神韵,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从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以竹子比樊尚书的品质,以云镜比其光芒,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在结构上,先写时代背景引出樊尚书,再写其功绩,最后赞美其气质,层次分明。对于学习古诗的人来说,这首诗可以让我们了解唐代文人的社交方式和诗歌创作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能欣赏到孟郊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整体上是对樊尚书的高度赞美。开篇以天下崩乱时君主识贤臣,用树木凋零凸显竹子本色,来比喻樊尚书在乱世中展现出的贤能品质。“兵势走山岳,阳光潜埃尘”描绘出战争的动荡和混乱,而樊尚书能“心开玄女符,面缚清波人”,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招降敌人的能力。接着描述他治理地方后,风俗从化、浇风归淳,寒谷变春,体现了他的治理成效。“旗影卷赤电,剑锋匣青鳞”通过描写军旗和宝剑,展现出樊尚书的威武和军事威严。最后以云镜开霁、孤光无垠,以及寻常鉴照影不照神,进一步赞美樊尚书的高洁气质和非凡神韵,表达出诗人对他的敬仰和认为常人难以真正理解其内在品质的感慨。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语言生动,情感真挚。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题“献汉南樊尚书”可以推测,此诗是孟郊献给当时任职汉南的樊尚书的。可能是为了表达对樊尚书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也可能是希望得到樊尚书的赏识和提拔。在唐朝,文人向达官贵人献诗是一种常见的社交和求仕手段。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