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镜不照物,朝光何时升。
黯然秋思来,走入志士膺。
志士惜时逝,一宵三四兴。
清汉徒自朗,浊河终无澄。
旧爱忽已远,新愁坐相凌。
君其隐壮怀,我亦逃名称。
古人贵从晦,君子忌党朋。
倾败生所竞,保全归懵懵。
浮云何当来,潜虬会飞腾。
夜镜不照物,朝光何时升。
黯然秋思来,走入志士膺。
志士惜时逝,一宵三四兴。
清汉徒自朗,浊河终无澄。
旧爱忽已远,新愁坐相凌。
君其隐壮怀,我亦逃名称。
古人贵从晦,君子忌党朋。
倾败生所竞,保全归懵懵。
浮云何当来,潜虬会飞腾。
夜晚的镜子照不出事物的轮廓,清晨的阳光何时才能升起?
忧愁的秋意悄然袭来,侵入有志之士的胸中。
有志之士惋惜时光飞逝,一夜之间多次辗转难眠。
清澈的天河徒然明亮,浑浊的河流终究无法澄清。
旧日的情谊忽然变得遥远,新的忧愁却接连袭来。
你姑且隐藏自己的壮志豪情,我也将逃避名利的追逐。
古代的人看重韬光养晦,有德行的人忌讳结党营私。
相互竞争只会导致失败,想要保全自身唯有保持懵懂。
不知浮云何时会飘来,潜藏的蛟龙终将展翅飞腾。
1.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风格清奇僻苦。
2. 张籍,唐代诗人,擅长乐府诗,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
3. 韩孟诗派,中唐时期的一个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主张"不平则鸣",追求奇崛险怪的诗风。
4. "潜虬"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常用来比喻有才华而未被赏识的人,出自《周易》"潜龙勿用"。
5. 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处世哲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等待合适的时机。
6. 诗歌中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自然景物起兴,寄托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寄张籍》是孟郊晚年写给友人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围绕"愁"与"志"展开,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开篇以"夜镜"、"朝光"等意象,描绘出一个黑暗而迷茫的环境,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诗人内心的困惑。"黯然秋思来,走入志士膺"则点出了诗人作为有志之士的忧国忧民之情。
中间部分,诗人通过"清汉"与"浊河"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以"旧爱"与"新愁"的对比,抒发了对人情冷暖、世事变迁的感慨。这些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出了"隐壮怀"、"逃名称"的处世态度,这既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诗人在历经坎坷后的自我宽慰。但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中,又蕴含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浮云何当来,潜虬会飞腾"便是明证,表现了诗人虽然暂时蛰伏,但仍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施展抱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情感真挚而深沉,既反映了诗人个人的遭遇和心境,也折射出中唐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首诗以秋夜起兴,开篇"夜镜不照物,朝光何时升"便营造出一种迷茫压抑的氛围,既写自然景象,又暗喻社会现实的黑暗与希望的渺茫。"黯然秋思来,走入志士膺"将抽象的愁思具象化,表现出有志之士对时局的忧虑。
诗中运用多处对比,如"清汉徒自朗,浊河终无澄",以清澈的天河与浑浊的河流对比,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旧爱忽已远,新愁坐相凌"则写出人情冷暖与世事变迁带来的愁苦。
后半部分转向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君其隐壮怀,我亦逃名称"表达了在乱世中选择韬光养晦的无奈。然而,结尾"浮云何当来,潜虬会飞腾"又透露出不甘沉沦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保持的进取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而寓意深远,情感沉郁而不失昂扬,体现了孟郊诗歌"瘦硬"的风格特点,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张籍是孟郊的好友,两人均为韩孟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是孟郊写给张籍的赠诗,大约创作于孟郊晚年。当时孟郊历经官场失意,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中流露出他对时局的忧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前途的迷茫。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共勉,反映了文人在乱世中寻求自保与等待时机的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