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诵碧简文,身是青霞君。
头冠两片月,肩披一条云。
松骨轻自飞,鹤心高不群。
口诵碧简文,身是青霞君。
头冠两片月,肩披一条云。
松骨轻自飞,鹤心高不群。
口中诵读着绿色竹简上的道家经文,身形仿佛是身披青霞的仙人。
头上的冠冕如同两轮明月,肩上的披帛好似一缕白云。
骨骼如松般清健轻盈仿佛能自行飞举,心怀如鹤般高洁不凡超脱尘俗。
1. 尊师:是唐代对道士的尊称,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道教修行者的尊重。
2. 碧简:古代书写道家经文的竹简,因长期存放呈现青绿色,故有此称,后成为道教经文的代称。
3. 青霞:道教传说中仙人所披的彩色云气,是道教文化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
4. 松鹤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象征坚韧不拔、长寿,鹤象征高洁、超凡,两者常被用来比喻君子或修道者的品格。
5.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对友人的不舍、祝福或思念之情,此诗在送别之外,更侧重于对友人品格的赞美。
6. 孟郊诗歌风格:孟郊的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语言古朴苍劲,多寒苦之音,被称为"诗囚",但此诗却展现了其风格中清新飘逸的一面。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送李尊师玄》。这是一首写给道士的送别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意境高远。
首先,我们来看诗题"送李尊师玄","送"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送别诗,"李尊师玄"是送别对象,"尊师"这个称呼告诉我们,这位李玄是一位道士。在唐代,道教非常盛行,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文人与道士交往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逐句赏析这首诗。首联"口诵碧简文,身是青霞君",这两句直接描绘了李尊师的形象。"口诵碧简文"写出了他正在诵读道家经文的样子,"碧简文"指的是写在竹简上的道教经典。"身是青霞君"则用了一个比喻,说他就像一位身披青霞的仙人,"青霞"是道教中仙人所披的彩色云气,这个比喻一下子就给李尊师增添了仙气。
颔联"头冠两片月,肩披一条云"继续描绘李尊师的外貌,这两句用了更奇特的比喻。"头冠两片月"说他头上的帽子像两轮明月,既写出了帽子的形状,又暗示了他的清净高洁。"肩披一条云"则说他肩上的披帛像一缕白云,写出了衣饰的飘逸。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仙风道骨的道士形象。
颈联"松骨轻自飞,鹤心高不群"则从外在形象深入到内在品质。"松骨"用松树来比喻他的骨骼,既写出了他的坚韧,又写出了他的轻盈。"鹤心"用仙鹤来比喻他的心境,既写出了他的高洁,又写出了他的超凡脱俗。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深远,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尊师高尚的品格和超脱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李尊师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的刻画,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送别之情,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修道者超然境界的向往。孟郊的诗歌通常以苍劲古朴著称,而这首诗却展现了他清新飘逸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多方面的创作才华。
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想象力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超凡脱俗的道士形象,是孟郊诗歌中颇具特色的佳作。
首联"口诵碧简文,身是青霞君"从言行和身份两方面入手,既点明了李尊师的道士身份,又赋予其仙气飘飘的神秘色彩。"碧简文"与"青霞君"相对,一实一虚,相得益彰。
颔联"头冠两片月,肩披一条云"运用奇特的比喻,将道士的服饰描绘得仙气十足。"两片月"既可能指道冠的形状,也暗示道士具有月亮般的清净高洁;"一条云"则形容衣帛飘逸如云彩,极富画面感。
颈联"松骨轻自飞,鹤心高不群"进一步深入到内在品质的刻画。以"松"喻骨,既写其坚韧,又写其轻盈;以"鹤"喻心,既写其高洁,又写其超凡。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高远,将道士的精神境界推向极致。
全诗语言古朴凝练,想象丰富奇特,通过对李尊师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的层层刻画,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对超然物外境界的向往。
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和民间苦难,但也有不少涉及隐逸、求仙主题的作品。此诗题为《送李尊师玄》,可知是一首送别诗,送别对象为一位名为李玄的道士。
唐代道教盛行,文人与道士交往频繁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孟郊本人也对道家思想有所涉猎,这首诗通过对李尊师的形象描绘,既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修道者超然物外境界的向往。
从诗歌风格来看,此诗可能创作于孟郊中年时期,此时他的诗歌已形成了古朴苍劲的风格,善于用简练的语言勾勒鲜明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