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州留别韩愈

孟郊 〔唐朝〕

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

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不愿饮用浑浊的河水,却白白地滞留在这汴河之畔。

坐看环绕河岸的流水,都像是回归大海的波涛。

一年四季都不在家中,破旧的衣服上断线很多。

远方的游子独自忧愁憔悴,春天的花朵纷纷飘落,姿态优美。

汴水有很多曲折的支流,野生的桑树没有笔直的枝干。

只为了君子的情谊,心中叹息却始终没有其他的想法。

1. 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以苦吟著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2. 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意象。

3. 古诗中常用自然景物来烘托情感,此诗中的汴水、春英、野桑等景物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4. “靡他”一词在古文中常表示没有其他想法或二心,此处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忠贞。

  • 浊水澜:浑浊的河水泛起的波澜。
  • 空滞:白白地停留。
  • 汴河:河流名,在今河南省境内。
  • 坐见:坐看,徒然看着。
  • 还海:回归大海。
  • 四时:四季。
  • 弊服:破旧的衣服。
  • 远客:远方的游子,此处指诗人自己。
  • 憔悴:忧愁困苦,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春英:春天的花朵。
  • 婆娑:形容花木枝叶纷披,姿态优美。
  • :多。
  • 曲流:曲折的水流。
  • 野桑:野生的桑树。
  • 直柯:笔直的枝干。柯,树枝。
  • 君子:指韩愈。
  • 靡他:没有其他的(想法)。靡,无。

《汴州留别韩愈》是孟郊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送别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从自己在汴河的停留写起,描绘了周围的景物和自身的处境,最后落脚到对与韩愈分别的不舍之情上。

首联“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浊水澜”不仅指实际的河水,可能还象征着世俗的污浊,诗人“不饮”体现了他的操守,而“空滞”则流露出无奈。颔联写看汴河水归海,对比自己的漂泊,强化了思乡或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颈联和尾联前两句,通过描写自己四季在外、衣衫破旧、孤独憔悴,以及汴水的曲流、野桑的曲枝,全方位地展现了诗人的困顿处境和人生的曲折。最后两句“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是全诗的情感高潮,将对友人的情谊推向极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在困苦中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学习这首诗,要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和生活细节之中,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同时,也可以了解孟郊诗歌“苦吟”的特点,即通过反复锤炼字句,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动人。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开篇“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既写出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性,又点出了自己在汴河停留的无奈。“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以水的归海反衬自己的漂泊无依。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通过描写自己常年在外、衣衫破旧的境况,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的艰辛。“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将自身的憔悴与春天落花的景象相结合,情景交融,更显凄凉。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看似写景,实则可能暗喻人生道路的曲折。最后“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韩愈的敬重和不舍之情,即便心中叹息,也始终坚守这份情谊,情感浓烈而真挚。

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一生困顿,与韩愈交往密切,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此诗是孟郊在汴州(今河南开封)与韩愈分别时所作,通过描绘自己在汴河岸边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以及自身漂泊的愁苦。当时孟郊可能正处于漂泊异乡、生活困顿的状态,与韩愈的分别更添了几分惆怅。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