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蛾

孟郊 〔唐朝〕

灯前双舞蛾,厌生何太切。

想尔飞来心,恶明不恶灭。

天若百尺高,应去掩明月。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灯前有两只蛾子双双飞舞,它们厌恶生存的想法是多么急切啊。想来你们飞扑过来的心思,是厌恶光明而并非厌恶死亡。假如天有百尺那么高,你们应该飞去遮蔽明月。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他的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风格质朴而深沉。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烛蛾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 双舞蛾:指两只飞舞的蛾子。
  • 厌生:厌恶生存。
  • :急切。
  • 想尔:想来你们。
  • 恶明:厌恶光明。
  • 恶灭:厌恶死亡。

这首诗短小精悍,但寓意深刻。诗人从常见的烛蛾入手,却赋予了它们别样的内涵。诗中的烛蛾仿佛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厌恶现实的光明,宁愿走向灭亡。这反映出诗人在困境中对不合理现实的反抗和无奈。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这首诗以烛蛾为意象,赋予其独特的情感和行为。前两句“灯前双舞蛾,厌生何太切”,描绘出蛾子在灯前飞舞的情景,且突出它们对生存的极度厌恶。后两句“想尔飞来心,恶明不恶灭”,进一步揣测蛾子的心思,认为它们是厌恶光明而非害怕死亡。最后一句“天若百尺高,应去掩明月”,以夸张的想象,表现出蛾子的决绝。整首诗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黑暗的抗争。

孟郊一生仕途不顺,穷困潦倒,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自身的不幸遭遇。这首《烛蛾》可能是他在某个夜晚,看到灯前飞舞的蛾子,触景生情而作。通过对烛蛾的描写,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和对现实的不满。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