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谒智远禅师

孟郊 〔唐朝〕

吾师当几祖,说法云无空。

禅心三界外,宴坐天地中。

院静鬼神去,身与草木同。

因知护王国,满钵盛毒龙。

抖擞尘埃衣,谒师见真宗。

何必千万劫,瞬息去樊笼。

盛夏火为日,一堂十月风。

不得为弟子,名姓挂儒宫。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我的老师智远禅师不知是第几代祖师,他说法透彻,认为世间万物并非空无。其禅心超脱于三界之外,安然静坐于天地之间。禅院宁静,连鬼神都离去,他的身心仿佛与草木融为一体。由此可知他护持着国家,那钵盂中好似盛着毒龙一般有着非凡的力量。我抖落沾染尘埃的衣衫,前来拜见老师以领悟真正的佛法。何必经历千万劫的修行,瞬间便可摆脱世俗的牢笼。盛夏时节烈日似火,而禅堂内却如十月般凉爽。可惜我不能成为禅师的弟子,因为我的名字还挂在儒门。

1. 孟郊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的不幸遭遇,风格古朴深沉。

2.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强调心性的觉悟和顿悟成佛。

3. 古诗中运用了比喻(如“满钵盛毒龙”)、对比(如“盛夏火为日,一堂十月风”)等修辞手法。

  • 几祖:禅宗传法有祖师相承,此处问智远禅师是第几代祖师。
  • 说法云无空:说法指讲经说法,云无空即认为世间并非空无,是一种对佛法的见解。
  • 禅心:指清静寂定的心境。
  • 三界: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 宴坐:安坐、静坐。
  • 毒龙:在佛教中,毒龙常象征着烦恼、邪念等,这里指禅师有降伏烦恼的能力。
  • 抖擞:抖动、振动。
  • 真宗:指佛法的真谛。
  • 樊笼:比喻尘世的束缚。
  • 儒宫:指儒门、学府。

这首诗以诗人拜访智远禅师为线索,展现了禅师高深的佛法境界和禅院宁静的氛围。诗中多处运用佛教术语,如“禅心”“三界”“毒龙”等,体现了佛教思想对诗人的影响。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在与禅师的接触中,感受到了佛法的魅力,渴望摆脱世俗的困扰,追求心灵的解脱。然而,由于自身的身份(名挂儒宫),他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法修行中,这种矛盾的心情在诗的结尾处得以体现。整首诗不仅是对禅师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困境中对精神寄托的寻求。

诗的开篇便对智远禅师的身份和佛法造诣进行了探寻,“说法云无空”体现出禅师对佛法独特的见解。“禅心三界外,宴坐天地中”描绘出禅师超凡脱俗的境界,其禅心超越三界,静坐于天地之间,凸显出一种宏大的气魄。“院静鬼神去,身与草木同”进一步渲染禅院的宁静和禅师与自然相融的状态。“满钵盛毒龙”以形象的比喻展现出禅师降伏烦恼的能力和对佛法的护持。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真谛的渴望,认为不必经历漫长的修行,瞬间就能摆脱世俗的束缚。“盛夏火为日,一堂十月风”通过对比,突出禅堂内的清凉宁静,也暗示了禅意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清凉。最后诗人因自己名挂儒宫而不能成为禅师的弟子,流露出一丝遗憾。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禅师的敬仰之情。

孟郊一生仕途不顺,生活贫困,却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学问的执着追求。他对佛教思想有一定的兴趣和接触。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在夏日拜访智远禅师之时,在与禅师的交流中,他感受到了禅意的熏陶,从而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对佛法的感悟和对禅师的敬意。

作者信息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古诗数量:428名句数量: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