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
乾刚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
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有骨不为土,应作直木根。
今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
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
殷辛帝天下,厌为天下尊。
乾刚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
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
日影不入地,下埋冤死魂。
有骨不为土,应作直木根。
今来过此乡,下马吊此坟。
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
商纣王统治天下,却厌恶做天下人的君主。
君王的刚愎自用一旦到了极点,贤人与愚人就没有了区别。
奸佞成为保全自身的根本,忠诚却成了丧失性命的根源。
饥饿的老虎尚且不食自己的幼崽,而有的人却没有骨肉亲情。
阳光照不到的地下,埋葬着含冤而死的灵魂。
有骨气的人不会化为尘土,应当像挺直的树木根系一样永存。
今天我经过这个地方,下马凭吊这座坟墓。
静静地思索君臣之间的关系,即使有正道又有谁敢议论呢。
比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其故事被后世广泛传颂。
孟郊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多反映社会底层生活。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一个朝代,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最后一个君主为商纣王,因暴虐无道而被周武王所灭。
凭吊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多通过凭古人古事的凭吊来抒发情怀,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吊比干墓》是孟郊凭吊古迹、感慨历史的代表作之一。诗歌通过对商纣王暴虐无道和比干忠贞遇害的叙述,构建了一幅是非颠倒、忠奸错位的社会图景。
诗人的情感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现实的映射。中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正直多正直之士遭受排挤迫害。孟郊通过此诗,既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崇敬,也隐晦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诗中"有骨不为土,应作直木根"一句,既是对比干精神的赞美,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观。而结尾的"有道谁敢论"则道出了专制制度下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哀。
整首诗语言简练华藻华丽饰,却字字千钧,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感受历史悲剧的同时,也思考着忠臣义士的价值与命运。
这首诗语言质朴苍劲,情感沉郁悲愤,通过对比和反衬手法,深刻揭示了暴君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开篇即点出商纣王的昏庸无道,"厌为天下尊"刻画了暴君的狂妄自大。"佞是福身本,忠是丧己源"两句,以尖锐的对比揭示了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令人震撼。"饿虎不食子,人无骨肉恩"用老虎尚且有亲情来反衬暴君的无情无义,批判有力。
诗人对忠臣的气节给予高度赞扬,"有骨不为土,应作直木根"展现了比干精神的不朽。结尾"静念君臣间,有道谁敢论"以反问收束,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也暗含了对社会正义的呼唤,引人深思。
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以苦吟著称,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比干是商代著名忠臣,因劝谏商纣王而被杀害,其墓在今河南卫辉市。
孟郊途经比干墓,触景生情,写下此诗。诗歌借凭吊比干的遭遇,抒发了对忠臣不幸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暗讽了当时社会忠奸不分、是非颠倒的现实,表达了对君主专制下正直之士悲惨处境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