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纻歌

张籍 〔唐朝〕

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

裁缝长短不能定, 自持刀尺向姑前。

复恐兰膏污纤指,常遣傍人收堕珥。

衣裳著时寒食下,还把玉鞭鞭白马。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那洁白的白纻布颜色既白且鲜艳,打算用它为少年制作春天的衣裳。裁缝时衣服的长短难以确定,她便自己拿着刀尺来到婆婆面前请教。又害怕兰花膏弄脏了纤细的手指,还常常让旁人帮她收捡掉落的耳环。衣裳做好在寒食节时穿上,少年手持玉鞭驱赶着白马驰骋。

1. 张籍是唐代诗人,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白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织物,在古代常被用于制作衣物。

3.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等习俗。

  • 皎皎:洁白的样子。
  • 白纻:白色的苎麻布。
  • 春衣:春天穿的衣服。
  • :适合,相称。
  • 刀尺:裁剪工具。
  • :婆婆。
  • 兰膏:一种用兰香制成的膏脂,女子用来润发。
  • 纤指:纤细的手指。
  • 傍人:旁人,身边的人。
  • 堕珥:掉落的耳环。
  • 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 玉鞭:用玉装饰的马鞭。

这首诗围绕着制作春衣展开,以女子的视角进行描述。前两句交代了制作春衣的材料和目的,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中间两句通过女子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如“不能定”“向姑前”“复恐”等,展现了她的性格特点。最后两句则从女子的视角转移到少年,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唐代民间生活的质朴与美好。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为少年制作春衣的过程。开篇点明制作春衣的材料白纻布洁白鲜艳,暗示了对新衣的美好期待。“裁缝长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生动地表现出女子的谨慎和对长辈的尊重,她在不确定时向婆婆请教,体现了家庭中的和睦氛围。“复恐兰膏污纤指,常遣傍人收堕珥”,则进一步刻画了女子的娇柔与细心。最后两句“衣裳著时寒食下,还把玉鞭鞭白马”,描绘出少年穿上新衣后骑马出行的潇洒场景,给人以青春活力之感。整首诗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唐代民间生活的生动画面,富有生活气息。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张籍生活在唐朝,当时社会文化繁荣,诗歌创作盛行。此诗或许是诗人在日常生活观察中,有感于女子为少年精心制作春衣这一温馨场景而创作,展现了民间生活的一个片段。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