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
耕场磷磷在水底, 短衣半染芦中泥。
田头刈莎结为屋,归来系牛还独宿。
水淹手足尽有疮,山虻绕身飞飏飏.桑林椹黑蚕再眠, 妇姑采桑不向田。
江南热旱天气毒,雨中移秧颜色鲜。
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
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
耕场磷磷在水底, 短衣半染芦中泥。
田头刈莎结为屋,归来系牛还独宿。
水淹手足尽有疮,山虻绕身飞飏飏.桑林椹黑蚕再眠, 妇姑采桑不向田。
江南热旱天气毒,雨中移秧颜色鲜。
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
南塘的水已经很深,芦笋也长得十分整齐,人们下到田里去种稻,却不修筑田埂。
耕过的田地在水底泛着粼粼波光,农夫们穿着短衣,下半截都染满了芦苇中的淤泥。
在田头割下莎草,把它们结成屋子,回来后将牛系好,就独自回到这简陋的屋中休息。
手脚浸泡在水中,生满了疮,山虻绕着身子嗡嗡乱飞。
桑林中的桑椹已经变黑,蚕儿开始第二次休眠,妇女们都忙着采桑,不再到田里劳作。
江南天气酷热干旱,仿佛有毒一般,好在雨中插秧的秧苗,颜色依旧鲜嫩。
一年到头的耕种,真是漫长而辛苦,等到田里的庄稼成熟,家家户户都要举行赛神会来酬谢神灵。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其代表作品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等。
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描写农村自然风光、农民生活和劳动场景为主要内容。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诗人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田园诗。张籍的这首《江村行》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佳作,它不仅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疾苦。
赛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人们在庄稼丰收后,会举行祭祀仪式,感谢神灵的保佑。赛神活动通常包括祭祀神灵、表演歌舞、宴饮等内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俗风情。在唐代,赛神活动非常盛行,许多诗人都在诗歌中描绘过赛神的场景,如刘禹锡的《阳山庙观赛神》、元稹的《赛神》等。
这首诗以一个“行”字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和艰苦生活。
诗的前六句,主要描写了春耕时节农民们的劳动场景。“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描绘了春天南塘水满、芦笋生长的景象,以及农民们下田种稻的忙碌情景。“耕场磷磷在水底,短衣半染芦中泥”,则细致地刻画了农民们在水中耕田的艰辛,他们穿着短衣,下半截都沾满了淤泥。“田头刈莎结为屋,归来系牛还独宿”,描绘了农民们在田头搭建简陋的房屋,晚上独自休息的情景,表现了他们生活的简朴和孤独。
诗的中间四句,描写了夏季农民们的劳动和生活。“水淹手足尽有疮,山虻绕身飞飏飏”,描绘了农民们手脚浸泡在水中,生满了疮,还要忍受山虻的叮咬,表现了他们劳动的艰辛。“桑林椹黑蚕再眠,妇姑采桑不向田”,则描绘了农村妇女们忙于采桑养蚕的情景,表现了农村生活的繁忙和充实。
诗的最后两句,“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则表达了农民们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他们准备举行赛神会,感谢神灵的保佑,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中唐时期江南水乡的社会风貌和农民的生活状况。诗人对农民的辛勤劳作和艰苦生活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农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展现了农民们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和对丰收的期盼。
诗的开篇“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春耕景象。接着,诗人通过“耕场磷磷在水底,短衣半染芦中泥”“水淹手足尽有疮,山虻绕身飞飏飏”等诗句,细致地刻画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
诗中还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如“田头刈莎结为屋,归来系牛还独宿”,表现了农民生活的简朴和孤独。“桑林椹黑蚕再眠,妇姑采桑不向田”则描绘了农村妇女的劳动场景,展现了一幅繁忙的春耕图。
最后,诗人以“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作结,既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也反映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神灵的敬畏。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中唐时期江南水乡的社会风貌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田园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张籍生活在中唐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尖锐,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疾苦。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农民的劳动生活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丰收的期盼。
中唐时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同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但农民们仍然面临着自然灾害、赋税繁重等诸多问题。张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