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远曲

张籍 〔唐朝〕

水上山沉沉,征途复绕林。

途荒人行少,马迹犹可寻。

雪中独立树,海口失侣禽。

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水面之上山峦幽暗深沉,远行的路途又绕进了树林。

路途荒凉,行人稀少,只有马蹄的痕迹还可以寻觅。

大雪之中,有一棵孤独挺立的树;海边渡口,有一只失去同伴的禽鸟。

离别之忧就像一条长长的丝线,绵延千里,缠绕在我的心头。

1.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诗风格平易浅切,语言凝练,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也有不少描写亲情、友情、爱情的佳作。

2. 唐诗的题材丰富多样,思乡怀人是其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忆远曲》便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之一。

3. 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此诗中“雪中独立树,海口失侣禽”便运用了比的手法。

4. 诗歌的意境营造是唐诗的重要特点,《忆远曲》通过对山水、路途、风雪、禽鸟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意境,从而更好地表达了离忧之情。

  • 沉沉:形容山的幽暗、深沉的样子。
  • 征途:远行的路途。
  • :又,再一次。
  • 途荒:路途荒凉。
  • 马迹:马蹄留下的痕迹。
  • :还,仍然。
  • 海口:海边的渡口。
  • 失侣禽:失去同伴的禽鸟。
  • 离忧:因离别而产生的忧愁。
  • :缠绕。

《忆远曲》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思乡怀人之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从诗中的“沉沉”“荒”“独”“失侣”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诗整体笼罩着一种孤寂、忧愁的氛围。

开篇两句“水上山沉沉,征途复绕林”,诗人描绘了旅途的景象,山是深沉幽暗的,路是曲折绕林的,这不仅是对客观环境的描写,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惆怅,因为前路漫漫,与亲人相距遥远。

接着“途荒人行少,马迹犹可寻”,进一步写路途的荒凉,行人稀少,但还能找到马蹄的痕迹,这让我们想到,或许正是亲人走过的路,才让诗人如此关注这些痕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

再看“雪中独立树,海口失侣禽”,这两句是诗歌的精彩之处。诗人把自己比作雪中孤独的树,在寒冷的环境中独自挺立;又比作海口失去同伴的禽鸟,无依无靠。这两个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处境,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

最后“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将离别的忧愁比作一条长长的线,缠绕在心头,而且是“千里”之长,这就把抽象的忧愁写得具体可感,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忧愁是如此绵长、深切,跨越了空间的距离,一直萦绕在诗人心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写景和运用比喻,把浓浓的离忧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在离别时的深情与无奈,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这首诗以景起兴,情景交融,将浓浓的离忧之情表达得细腻而深沉。

前两句“水上山沉沉,征途复绕林”描绘了旅途的景象,山峦幽暗,路途曲折绕林,给人一种迷茫、漫长之感,为下文抒发离情奠定了基调。

“途荒人行少,马迹犹可寻”进一步渲染路途的荒凉,行人稀少,只有马迹可寻,既写出了旅途的孤寂,也暗示了行人离去的痕迹尚在,更添思念之情。

“雪中独立树,海口失侣禽”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雪中孤独的树、海口失去同伴的禽鸟自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感染力极强。

最后两句“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更是神来之笔,将离忧比作长长的丝线,绵延千里缠绕心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忧的悠长和深切,余味无穷。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忆远曲》属于其抒发离别思念之情的作品。当时交通不便,亲友分别后往往难以及时相见,离别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也催生了许多表达思念的诗作。此诗可能是诗人在与亲友分别后,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描绘旅途的荒凉景象,来抒发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