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骨肉亲,愿言长相随。
况离父母傍,从我学书诗。
同在道路间,讲论亦未亏。
为文于我前,日夕生光仪。
行役多疾疚,赖此相扶持。
贫贱事难拘,今日有别离。
我去秦城中,子留汴水湄。
离情两飘断,不异风中丝。
幼年独为客,举动难得宜。
努力自修励,常如见我时。
送我登山冈,再拜问还期。
还期在新年,勿怨欢会迟。
与子骨肉亲,愿言长相随。
况离父母傍,从我学书诗。
同在道路间,讲论亦未亏。
为文于我前,日夕生光仪。
行役多疾疚,赖此相扶持。
贫贱事难拘,今日有别离。
我去秦城中,子留汴水湄。
离情两飘断,不异风中丝。
幼年独为客,举动难得宜。
努力自修励,常如见我时。
送我登山冈,再拜问还期。
还期在新年,勿怨欢会迟。
我和你亲如骨肉,多么希望能长久相伴。
何况你离开父母身边,跟随我学习诗书。
一同在旅途之中,相互探讨学问从未间断。
你在我面前写文章,一天天展现出光彩的仪表与才华。
行旅途中多有疾病困扰,全依靠你相互扶持。
身处贫贱之中,世事难以拘泥,今日却要分离。
我要前往秦城之中,你则留在汴水之畔。
离别的情思让两人都心神不宁,就如同风中的丝线飘摇易断。
你年纪轻轻独自在外作客,言行举止很难周全合宜。
希望你努力自我修养激励,常常像见到我时一样严格要求自己。
你送我登上山冈,拜了又拜询问我归来的日期。
归来的日期定在新年,不要埋怨相聚的日子来得太迟。
1. 作者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歌风格平易通俗,多反映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诗中“秦城”指长安,是唐代的都城,位于今陕西西安,因古属秦地而得名。
3. “汴水”是古代河流名称,流经今河南、安徽等地,在当时是重要的交通水道。
4.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离情两飘断,不异风中丝”,将抽象的离情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5. 古诗中常见的“子”在文中是第二人称“你”的意思,这是古代汉语中对人的一种称呼方式。
《别段生》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送别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开篇诗人就点出了与段生亲如骨肉的关系和相伴的愿望,这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随后,诗人回忆了段生跟随自己学习、两人在旅途中共处的日子,这些回忆都是两人情谊的见证,也让后面的离别更显伤感。
当写到离别时,“贫贱事难拘,今日有别离”一句,既点出了离别是因世事所迫,也流露出无奈之感。而“离情两飘断,不异风中丝”则是情感的集中体现,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情比作风中易断的丝线,让我们能真切感受到那种伤感与不舍。
诗人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离别之痛中,而是对段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努力自修励,常如见我时”,这既是对晚辈的叮嘱,也体现了他对段生的关心。最后约定归期,给人以希望。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从对过往情谊的追忆,到离别时的伤感,再到对未来的期盼,情感层层递进。同时,诗中一些词语的含义和古代文化知识,如“秦城”“汴水”等,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另外,诗中运用的比喻手法,让情感表达更生动形象,这也是我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关注的地方。
这首诗以朴素真挚的语言,叙述了与段生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开篇便点出“与子骨肉亲,愿言长相随”,直接表达了两人亲密的关系和希望长久相伴的愿望。接着回忆了过往一同学习、相互扶持的经历,“从我学书诗”“讲论亦未亏”“赖此相扶持”等句,既体现了段生对诗人的依赖,也展现了两人在艰难处境中相互依靠的深厚情谊。
诗中“离情两飘断,不异风中丝”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两人的离情比作风中的丝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别时的伤感与无奈,情感真挚动人。后面对段生的叮嘱“努力自修励,常如见我时”,充满了对晚辈的殷切期望。结尾“还期在新年,勿怨欢会迟”则给离别增添了一丝希望,让伤感的氛围中多了一份对未来相聚的期盼。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饱含深情,将师徒(或亲密朋友)间的情谊、离别之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别段生》从诗中内容来看,应是张籍与一位叫段生的年轻人分别时所作。段生可能是张籍的弟子或亲近之人,曾跟随张籍学习、同行。当时张籍可能因生计或其他原因要前往长安,而段生则留在汴水一带,两人不得不分离,诗人便写下此诗来抒发离别之情,并对段生寄予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