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皋三月时,花发石楠枝。
归客应无数,春山自不知。
独行愁道远,回信畏家移。
杨柳东西渡,茫茫欲问谁。
江皋三月时,花发石楠枝。
归客应无数,春山自不知。
独行愁道远,回信畏家移。
杨柳东西渡,茫茫欲问谁。
江边的高地正值三月时节,石楠树枝上鲜花绽放。
归来的游子应当不计其数,可春天的山峦自然不会知晓。
独自前行,为路途遥远而忧愁;想写封回信,又担心家已搬迁。
杨柳树环绕着东西两岸的渡口,一片茫茫,想要询问却不知问谁。
1.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凝练,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江南在古代诗词中常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尤以苏杭一带为代表,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繁荣的文化而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对象。
3. 石楠是中国传统园林植物,在古诗中常被提及,其春季开花的特点使其成为春日景象的标志性植物之一。
4. 以景结情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指诗歌在结尾处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收束全诗,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使诗歌更显含蓄蕴藉。
5. 唐代诗歌注重情景交融,这首诗便是典型代表,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到江南春日的景物描写之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真切。
《思江南旧游》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思的七言律诗,通过对江南春日景色的回忆和对自身处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旧游之地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牵挂。
在理解这首诗时,首先要把握其情景交融的特点。诗的开头描绘了江南三月石楠花开的美好景象,这既是对江南春景的真实再现,也寄托了诗人对过往游历的怀念。接着,诗人由景生情,想到此时应该有很多游子回到了江南,可无情的春山却无法理解游子的心情,这里通过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然后,诗人转而描写自己的处境:独自远行,路途遥远,心中充满忧愁;想给家人写封回信,又担心家乡已经变迁,家人不知迁往何处。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动人。
最后,诗人再次写景,杨柳环绕的渡口依旧,可自己却不知该向谁打听家乡的消息,茫茫之中更添几分惆怅。结尾的景物描写既呼应了开头的江南春色,又将诗人的愁绪推向深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江南春景的回忆和自身处境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漂泊游子的思乡情怀,是唐诗中描写思乡之情的佳作。
这首诗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春日景象,同时融入了深沉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首联"江皋三月时,花发石楠枝",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江南三月石楠花开的美好春景,为全诗奠定了怀旧的基调。
颔联"归客应无数,春山自不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春山无情,不了解归来游子的心情,以春山的"不知"反衬出游子对江南的深情,构思巧妙。
颈联"独行愁道远,回信畏家移",转入对自身处境的描写,直接抒发了诗人独行在外的忧愁和对家乡的牵挂,"愁"和"畏"二字真切地表达了其内心的不安。
尾联"杨柳东西渡,茫茫欲问谁",以景结情,杨柳环绕的渡口景象依旧,却已是物是人非,"茫茫"一词既写出了景色的广阔,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惆怅,余味无穷。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
张籍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思江南旧游》是一首怀旧思乡之作,从诗中内容推测,可能创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当时诗人身处异乡,在春天时节触景生情,回忆起江南的旧游之地,心中涌起对江南风光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牵挂,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江南的春日美景与诗人当下的孤独愁绪形成对比,更凸显出其对过往游历和家乡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