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国别友

张籍 〔唐朝〕

晓色荒城下,相看秋草时。

独游无定计,不欲道来期。

别处去家远,愁中驱马迟。

归人渡烟水,遥映野棠枝。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拂晓的天色映照在荒凉的城下,我与友人在秋草中相对而视。我独自游历并无固定的计划,也不想说起归来的日期。与友人分别之处离家甚远,心中忧愁使得我驱马前行迟缓。归家的人渡过烟雾笼罩的河水,身影遥遥映衬着野外的棠梨树的枝丫。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平易自然、通俗流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晓色、荒城、秋草、烟水、野棠枝等景物,烘托出离别时的愁绪。同时,诗中语言质朴,却能深刻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体现了张籍诗歌的特色。

  • 晓色:拂晓的天色。
  • 荒城:荒凉的城池。
  • 相看:相对而视。
  • 无定计:没有固定的计划。
  • 道来期:说起归来的日期。
  • 去家:离家。
  • 驱马:策马前行。
  • 归人:归家的人。
  • 烟水:烟雾笼罩的河水。
  • 野棠枝:野外棠梨树的枝丫。

这首《襄国别友》围绕着与友人的离别展开。开篇的景色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使得他在与友人分别时更加惆怅。他不愿意提及归期,是因为连自己都不确定未来的方向。“愁中驱马迟”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不舍。最后一句的写景,没有直接抒发情感,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离别后的孤寂和思念。同学们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体会诗人是如何通过景与情的融合来表达情感的,以及他质朴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

这首诗以景起笔,“晓色荒城下,相看秋草时”,描绘出拂晓时分,在荒凉的城下,诗人与友人在秋草中相对而别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独游无定计,不欲道来期”,体现出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他连自己都不知归期,又怎忍心与友人说起。“别处去家远,愁中驱马迟”,进一步强调了分别之地离家遥远,诗人心中的忧愁使得他策马前行的速度都变得迟缓。最后“归人渡烟水,遥映野棠枝”,以景结情,归家的人在烟雾笼罩的河水中远去,身影映衬着野棠枝,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余味悠长。整首诗情感真挚,将离别之愁表现得细腻而深沉。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应是张籍在襄国与友人分别时所作。当时他可能正处于四处游历的状态,生活并不安定,与友人的分别也增添了他内心的惆怅。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