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韦评事归华阴

张籍 〔唐朝〕

三峰西面住,出见世人稀。

老大谁相识,恓惶又独归。

扫窗秋菌落,开箧夜蛾飞。

若向云中伴,还应着褐衣。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你住在华山三峰的西面,出来见到的世人非常稀少。

年岁已大,有谁还能认识你?怀着不安的心情又独自归去。

打扫窗户时,秋天的落叶纷纷落下;打开箱子,夜晚的飞蛾往里飞。

如果到云雾之中与隐士为伴,还应该穿着粗布衣裳。

1.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歌风格平易流畅,多反映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评事,古代官职,始于隋炀帝时,属大理寺,掌管评决刑狱之事。

3. 华山,古称“西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以险峻著称,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其莲花峰、落雁峰、朝阳峰三峰最为有名。

4. 褐衣在古代不仅是贫贱者的穿着,也常被隐士作为象征,代表着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5. 唐诗中的送别诗是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对友人的不舍、祝福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此诗便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首。

  • 韦评事:作者的友人,评事是古代官职名。
  • 华阴:地名,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因位于华山之北而得名。
  • 三峰:指华山的莲花峰、落雁峰、朝阳峰三座主峰。
  • 老大:指年纪大了。
  • 恓惶:形容惊慌不安的样子。
  • :指箱子一类的东西。
  • 夜蛾:夜间活动的飞蛾。
  • 云中伴:指隐居在山中云雾处的人。
  • 褐衣:粗布衣服,古代多为贫贱者或隐士所穿。

《送韦评事归华阴》是一首充满温情与感慨的送别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首联点明友人居住的地点及其偏僻幽静的环境,为下文描写友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做铺垫。

颔联是全诗情感的一个小高潮,“老大谁相识”写出了友人年事已高、知音难觅的孤独感,“恓惶又独归”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这里的“恓惶”一词用得极为传神,将友人内心的不安与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颈联的景物描写非常精彩,“扫窗秋菌落”描绘了秋日落叶凋零的景象,“开箧夜蛾飞”则展现了夜晚飞蛾误入箱箧的画面,这两句不仅勾勒出友人居住环境的清冷,也从侧面反映了其生活的简朴与寂寥,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友人独居山中的情景。

尾联诗人以一种平和的语气对友人的隐居生活提出建议,“若向云中伴,还应着褐衣”,这里的“褐衣”象征着简朴的生活和淡泊的心境,体现了诗人对友人选择隐居生活的理解与支持,也暗含着对这种超然物外生活态度的肯定。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友人归乡情景的细致描绘,既表达了送别时的不舍之情,又展现了对友人境遇的关切与理解,语言朴实却情感深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送别诗构思精巧,情感真挚。首联“三峰西面住,出见世人稀”描绘了韦评事居住环境的清幽偏僻,暗示其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颔联“老大谁相识,恓惶又独归”既写出了友人年老体衰、知音难觅的境况,又流露出其独自归去的孤独与不安,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同情。

颈联“扫窗秋菌落,开箧夜蛾飞”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日常生活场景,“秋菌落”“夜蛾飞”营造出一种萧瑟、寂寥的氛围,烘托出友人居住环境的清冷,也暗示了其生活的简朴。尾联“若向云中伴,还应着褐衣”则对友人的隐居生活作出推测,劝其安于淡泊,体现了诗人对友人选择的理解与尊重。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琢,却将送别之情与对友人境遇的关切巧妙融合,意境清幽,余味悠长。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也有不少送别友人的诗作。此诗是诗人为送别友人韦评事返回华阴而作。华阴地处华山脚下,是隐居避世的好去处。从诗中内容推测,韦评事可能是要回到华阴隐居,诗人通过对其归乡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同时也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某种感慨。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