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

张籍 〔唐朝〕

先生已得道,市井亦容身。

救病自行药,得钱多与人。

问年长不定,传法又非真。

每见邻家说,时闻使鬼神。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这位先生已经修成大道,却也能在市井之中安身。

为别人治病时自己配药,得到钱财大多分给他人。

问起年龄常常说不确定,传授的道法也并非真道。

常常听到邻居们谈论,不时听说他能役使鬼神。

1. 张籍:中唐著名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诗风格平易流畅,多反映社会现实,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

2. 隐者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士是指隐居不仕、遁迹山林或市井的士人。隐者文化体现了中国文人对世俗功名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3. "大隐隐于市":出自《老子》思想,指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能在最世俗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隐逸。

4. 中唐诗歌特点:中唐诗歌承盛唐之后,风格多样,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民生疾苦,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描写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的作品。

  • 得道:指修成道家正果,掌握了某种超凡的能力或智慧。
  • 市井:指城镇集市,代指世俗社会。
  • 容身:安身立足。
  • 自行药:自己配药,亲自制药。
  • :给予,赠送。
  • 年齿:年龄。
  • 传法:传授道法。
  • 非真:不是真正的道法,或指不轻易传授真法。
  • 使鬼神:役使鬼神,指具有超凡的能力。

《隐者》一诗通过对一位特殊隐者的描写,展现了中唐时期文人对理想人格的思考。这位隐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遁迹山林的隐士,他生活在市井之中,却拥有超凡的能力和高尚的品格。

诗人通过"得道"与"市井"的对比,"自行药"与"多与人"的行为,"年不定"与"法非真"的神秘,以及"使鬼神"的传说,塑造了一个立体而神秘的隐者形象。这个形象既符合人们对隐士超凡脱俗的想象,又贴近生活,显得真实可信。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采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便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同时通过侧面描写("邻家说")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意蕴深远,引人深思何为真正的"道"与"隐"。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位隐者的刻画,更反映了中唐时期文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与超脱关系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刻画了一位特立独行的隐者形象,全诗共八句,句句勾勒,生动传神。

首联"先生已得道,市井亦容身"点出隐者的特殊之处:虽已得道,却不避世俗,在市井中安身,体现了"大隐隐于市"的境界。颔联"救病自行药,得钱多与人"描绘其善行,展现其慈悲心肠与淡泊名利的品格。颈联"问年长不定,传法又非真"写出其神秘莫测,增添了传奇色彩。尾联"每见邻家说,时闻使鬼神"通过旁人的议论,侧面烘托其超凡能力,余味无穷。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朴素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既平凡又超凡、既入世又出世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超然物外、心怀众生的人生境界的赞赏。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这首《隐者》通过对一位隐居于市井的奇人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对隐士文化的理解和想象。

中唐时期,道教文化盛行,文人雅士多崇尚隐逸之风。但这位隐者与众不同,他不避世俗,生活在市井之中,却又身怀异术,这种"大隐隐于市"的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真正隐士的理解——并非一定要遁迹山林,而是能在世俗中保持本心与修行。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