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襄阳山寺

张籍 〔唐朝〕

秋色江边路,烟霞若有期。

寺贫无利施,僧老足慈悲。

薜荔侵禅窟,虾蟆占浴池。

闲游殊未遍,即是下山时。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秋天时节漫步在江边的小路上,那如烟似霞的美景仿佛在与我相约。这座山寺贫困,没有什么财物布施,而寺中的老僧却充满了慈悲之心。薜荔这种植物渐渐蔓延到了禅窟之中,蛤蟆占据了寺中的浴池。我闲适地游览,还没游遍这山寺,却已经到了下山的时候。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质朴自然。本诗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如颔联的对比,以及全诗通过对山寺景色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同时,诗中还体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影响,山寺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 利施:财物布施。
  • 薜荔:一种常绿藤本植物。
  • 禅窟:僧人修行的地方。

这首诗以诗人游襄阳山寺为线索,展现了山寺的独特风貌。在理解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诗句的字面意思入手,逐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首联的景色描写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喜爱。颔联通过对寺和僧的描写,引发我们对精神追求和物质财富的思考。颈联的细节描写,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山寺的破败。尾联则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留恋与不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和当时的社会文化。

这首诗描绘了襄阳山寺清幽、古朴且略带荒凉的景象。首联“秋色江边路,烟霞若有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妙的氛围,诗人与自然仿佛有了一种默契的约定。颔联“寺贫无利施,僧老足慈悲”,以寺的贫困与僧人的慈悲形成对比,突出了僧人精神的高尚。颈联“薜荔侵禅窟,蛤蟆占浴池”,生动地描绘了山寺的荒芜,从侧面反映出山寺的冷清。尾联“闲游殊未遍,即是下山时”,则流露出诗人的遗憾之情,未能尽情游览山寺,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张籍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并不顺遂。他可能在游览襄阳山寺时,借景抒情,通过对山寺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着一些动荡或者他个人遭遇了一些挫折,使得他在山寺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