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贫相远住,斋馆入时稀。
独坐看书卷,闲行著褐衣。
早蝉庭笋老,新雨径莎肥。
各离争名地,无人见是非。
家贫相远住,斋馆入时稀。
独坐看书卷,闲行著褐衣。
早蝉庭笋老,新雨径莎肥。
各离争名地,无人见是非。
家境贫寒,与你相隔遥远而居,平日里很少能到你的书斋馆舍相聚。
我常常独自静坐翻阅书卷,闲暇时穿着粗布衣裳随意行走。
初夏的蝉已开始鸣叫,庭院里的竹笋也已长老,刚下过雨,小路旁的莎草长得十分茂盛。
你我都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地方,在这里没有人会去计较谁对谁错。
1. 张籍,字文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歌风格平易流畅,多反映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酬答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类型,指诗人之间以诗歌相互赠答,表达思念、问候、共勉等情感。此诗即为张籍酬答友人孙洛阳的作品。
3. 诗中的“褐衣”是古代贫贱者的服饰,常被用来象征简朴的生活或贫士的身份,在古诗中较为常见。
4. 颈联“早蝉庭笋老,新雨径莎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早蝉”对“新雨”,“庭笋老”对“径莎肥”,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酬孙洛阳》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生感悟的酬答诗。我们先来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诗人因为家贫且与友人相距较远,所以很少能相聚。他平时的生活就是独自看书、穿着粗布衣服悠闲散步,庭院里初夏的景致宁静美好。而这一切的背后,是诗人和友人都远离了争名夺利之地,过上了没有是非纷争的生活。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张籍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素的话语描绘日常,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平静。比如“独坐看书卷,闲行著褐衣”,简单的动作和穿着,就把诗人安于清贫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诗歌的结构,首联交代背景,颔联写自身生活,颈联描绘景物,尾联点明主旨,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尤其是尾联,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让我们明白诗人所追求的并非名利,而是这种超然物外的平和生活。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唐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更能体会到一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这对我们今天看待生活和名利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首联“家贫相远住,斋馆入时稀”,直白地交代了与友人相距远、往来少的原因,既因家贫,也因路途遥远,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丝无奈。
颔联“独坐看书卷,闲行著褐衣”,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独自看书、穿着粗布衣服闲行,展现出一种安于清贫、悠然自适的心境,不慕荣华富贵,只求内心的平静。
颈联“早蝉庭笋老,新雨径莎肥”,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初夏的蝉鸣、老去的竹笋、新雨后肥美的莎草,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的庭院图景。这些景物描写不仅点明了时节,更烘托出一种平和安逸的氛围,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
尾联“各离争名地,无人见是非”,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点明自己和友人都已远离争名夺利之地,在这里没有世俗的纷争和对错的计较,表达了对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的赞美和满足,也暗含着对官场名利的厌倦。
整首诗情景交融,将个人生活、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巧妙结合,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此诗是他写给洛阳友人孙姓者的酬答之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张籍家境贫寒,与友人相隔较远,往来不多。两人可能都曾经历过官场或名利场的纷争,如今都远离了那些地方,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日常生活情景,表达了对这种远离纷争的生活状态的满足,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