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冰欲尽,风日已恬和。
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
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
仙掖高情客,相招共一过。
曲江冰欲尽,风日已恬和。
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
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
仙掖高情客,相招共一过。
曲江的冰层将要消融殆尽,春风和畅,日光和煦。
柳树的颜色看起来还是浅浅的嫩绿色,泉水流淌的声音渐渐变得繁多起来。
紫色的菖蒲生长在湿润的岸边,青色的鸭子在新涨的水波中嬉戏。
在宫中任职的有着高雅情趣的您,邀请我一同前往游赏一番。
1. 张籍是唐代诗人,其乐府诗尤为著名,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
2.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张籍同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两人交往密切,多有唱和之作。
3. 曲江在唐代是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每逢佳节,文人学士、达官贵人常在此聚会游乐,许多诗人都曾留下关于曲江的诗作。
4. 古代诗歌中常用“排行+官职”的方式称呼他人,如“白二十二舍人”便是如此,这是当时的一种社交称谓习惯。
5. 此诗属于五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五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脉络。这是一首回应友人邀请的诗,诗人从曲江早春的景色写起,逐步引出友人的相邀,情感真挚自然。
开篇两句,“曲江冰欲尽,风日已恬和”,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曲江的大环境。“冰欲尽”说明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到来;“风日已恬和”则写出了春风和煦、阳光温暖的感觉,让人感受到早春的舒适。
接着看“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这里诗人用了视觉和听觉的描写。柳树刚发芽,颜色还是浅浅的,这是早春柳树的典型特征;而泉水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是因为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水量增加,这一细节描写让我们仿佛能听到春天临近的脚步声。
再看“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这两句描绘了更具体的景物。紫色的菖蒲在湿润的岸边生长,充满了生机;青色的鸭子在刚刚形成的水波中嬉戏,动静结合,画面生动有趣,展现了早春万物复苏的活力。
最后“仙掖高情客,相招共一过”,诗人由景转到人,点出是在宫中任职的、有着高雅情趣的白居易邀请自己同游。这里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这次出游的期待,让整首诗的情感得以升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早春曲江景色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也传递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是一首情景俱佳的佳作。
这首诗紧扣“早春曲江”的主题,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早春图景。首联“曲江冰欲尽,风日已恬和”点明时节和地点,冰层将尽、风日恬和,勾勒出早春来临的整体氛围。颔联“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从视觉和听觉入手,浅淡的柳色、渐多的泉声,细致地展现了早春万物复苏的细微变化。颈联“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则聚焦于岸边和水中的景象,紫色的菖蒲新生,青色的鸭子嬉戏,充满生机与活力,色彩鲜明,画面感强。尾联“仙掖高情客,相招共一过”由景及人,点出友人相邀的主旨,既赞美了友人的高雅情趣,也流露出自己乐意同游的心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将早春曲江的美景与友人相邀的情谊完美结合,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
这首诗是张籍为回应白居易早春在曲江邀请他出游而作。唐代的曲江是文人雅士常聚会游览的地方,早春时节,景色渐佳,白居易邀请张籍同游,张籍便写下此诗回应,描绘了曲江早春的美景,也表达了对友人相邀的欣然之情。当时两人都在官场任职,有着共同的交游圈和文学爱好,这样的唱和之作在他们的交往中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