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蓝谿驿,寄太常王丞

张籍 〔唐朝〕

独上七盘去,峰峦转转稠。

云中迷象鼻,雨里下筝头。

水没荒桥路,鸦啼古驿楼。

君今在城阙,肯见此中愁。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独自登上七盘山前行,峰峦重重叠叠越来越稠密。

云雾中辨认不清象鼻般的山路,细雨中走下如筝头般的陡坡。

洪水淹没了荒凉的桥路,乌鸦在古老的驿站楼上啼叫。

您如今在京城之中,是否能体会我此刻此地的忧愁。

1.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歌风格平易流畅,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2. 太常寺:古代官署名,主要掌管礼乐、郊庙、社稷等事宜,其长官为太常卿,下设少卿、丞等官职。

3. 驿站: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通信设施。

4. 七盘山: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南,是古代关中通往南阳的重要通道,以山路曲折盘旋而闻名。

5. 律诗: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 使至蓝谿驿:出使到蓝谿驿。蓝谿驿,地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附近。
  • 太常王丞:指担任太常寺丞官职的王姓友人。太常,古代官署名,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 七盘:指七盘山,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以山路曲折盘旋著名。
  • 转转稠:形容山路曲折,峰峦越来越密集。
  • 象鼻:形容山路蜿蜒如象鼻。
  • 筝头:形容山坡陡峭如筝的头部。
  • 荒桥:荒凉的桥梁。
  • 古驿楼:古老的驿站楼阁。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中途休息的地方。
  • 城阙:指京城,这里代指朝廷。
  • 肯见:能否理解、体会。

这首《使至蓝谿驿,寄太常王丞》是张籍在旅途中创作的一首抒情小诗,通过对旅途艰险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愁苦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的开头,诗人用"独上七盘去"点明了自己的处境:独自一人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独"字不仅写出了旅途的孤独,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峰峦转转稠"则描绘了山路的曲折和峰峦的密集,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艰难前行的身影。

接下来的两联,诗人具体描绘了途中的景象:云雾缭绕中,蜿蜒的山路如同象鼻一般难以辨认;细雨蒙蒙中,诗人走下如筝头般陡峭的山坡。这里的比喻非常生动形象,既写出了山路的形态,也暗示了行走的艰难。而"水没荒桥路,鸦啼古驿楼"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洪水淹没了桥梁,阻断了去路;乌鸦在古老的驿站楼上啼叫,更添几分凄凉。这些景象的描写,不仅是对客观环境的再现,更是诗人内心愁苦的外化。

最后,诗人将思绪转向京城的友人:"君今在城阙,肯见此中愁。"这里的对比十分鲜明:友人在繁华的京城,而自己却在荒凉的旅途;诗人不禁想问,身处京城的友人,能否理解自己此刻的愁苦呢?这一问,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素,却蕴含深情。诗人通过对旅途景物的细致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情景交融,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旅途的艰辛与内心的愁苦。同时,通过寄给友人的形式,也让这种情感有了一个倾诉的对象,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纪行寄友之作,全诗通过描绘旅途所见的艰险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对友人的思念。

首联"独上七盘去,峰峦转转稠",开篇点出"独"字,奠定了全诗孤独的基调,"转转稠"则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曲折和峰峦的密集,暗示了旅途的艰难。

颔联"云中迷象鼻,雨里下筝头",运用比喻手法,将山路比作"象鼻",将陡坡比作"筝头",既形象生动,又暗示了山路的崎岖难行;"云"和"雨"的描写则增添了旅途的艰辛。

颈联"水没荒桥路,鸦啼古驿楼",进一步描绘了荒凉景象:洪水淹没了桥路,乌鸦在古驿楼上啼叫,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尾联"君今在城阙,肯见此中愁",由景入情,直接抒发情感,将自己在途中的愁苦与友人在京城的处境对比,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希望友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处境与心情,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写景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将旅途的艰辛与内心的愁绪完美结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