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甲仗楼

张籍 〔唐朝〕

谢氏起新楼,西临城角头。

图功百尺丽,藏器五兵修。

结缔榱甍固,虚明户槛幽。

鱼龙卷旗帜,霜雪积戈矛。

暑雨熇烝隔,凉风宴位留。

地高形出没,山静气清优。

睥睨斜光彻,阑干宿霭浮。

芊芊粳稻色,脉脉苑谿流。

郡化黄丞相,诗成沉隐侯。

居兹良得景,殊胜岘山游。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谢氏家族建起了这座新楼,它西边临近城角。楼高达百尺,壮丽非常,是为了表彰功绩而建,楼里收藏着各种精良的兵器。楼的结构坚固,榱甍相连;窗户明亮,户槛幽深。旗帜上绘有鱼龙图案,随风翻卷;戈矛等兵器如霜雪般洁白,堆积如山。夏天的暑雨被隔在楼外,楼里却留下了凉风,适合设宴。此楼地势高,周围的景物时隐时现;山间静谧,空气清新优良。斜射的阳光透过城墙上的矮墙,栏杆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楼下是一片绿油油的粳稻,田间的溪水脉脉流淌。这里的郡守如同汉代的黄霸一样施行仁政,诗人的才华可比南朝的沉约。居住在这里能欣赏到如此美景,远胜过游览岘山。

1.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

2. 甲仗楼是古代存放兵器的建筑,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3. 黄霸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以仁政著称,被称为“循吏之首”。

4. 沉约是南朝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之一。

5. 岘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游览胜地,羊祜曾登此山,留下了“岘山碑”的典故。

  • 谢氏:可能指东晋谢氏家族,这里借指建楼的家族。
  • 甲仗楼:存放兵器的楼。
  • 图功:表彰功绩。
  • 五兵:指各种兵器。
  • 榱甍:指房梁和屋脊。
  • 鱼龙:旗帜上的图案。
  • 霜雪:形容兵器的洁白。
  • 熇烝:热气。
  • 睥睨:城墙上的矮墙。
  • 芊芊:形容稻色翠绿。
  • 黄丞相:指汉代黄霸,以仁政著称。
  • 沉隐侯:指南朝诗人沉约,封隐侯。
  • 岘山:在今湖北襄阳,羊祜曾登此山。

这首诗是张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新城甲仗楼的描写,展现了唐代建筑的壮丽和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诗中,张籍首先描写了甲仗楼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谢氏起新楼,西临城角头”,点明了楼的位置在城角头,突出了楼的雄伟和重要性。“图功百尺丽,藏器五兵修”,则描绘了楼的高大和华丽,以及楼内收藏的各种兵器,表现了当时的军事力量和国家的强盛。

接着,诗人描写了甲仗楼周围的环境和景色。“结缔榱甍固,虚明户槛幽”,描绘了楼的结构坚固和窗户明亮,表现了建筑的精美和工艺的高超。“鱼龙卷旗帜,霜雪积戈矛”,则通过对旗帜和兵器的描写,表现了楼内的威严和肃穆。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则描写了在甲仗楼上的所见所感。“暑雨熇烝隔,凉风宴位留”,描绘了在楼上可以躲避暑雨,享受凉风,表现了楼的舒适和宜人。“地高形出没,山静气清优”,则通过对周围山水的描写,表现了楼的高峻和环境的清幽。

最后,诗人则表达了对甲仗楼的赞美和对当时社会的祝福。“郡化黄丞相,诗成沉隐侯”,将郡守比作黄霸,将诗人比作沉约,赞美了他们的政绩和才华。“居兹良得景,殊胜岘山游”,则表达了诗人对甲仗楼的喜爱和对这里美景的赞美,认为这里的景色远胜过岘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新城甲仗楼的描写,展现了唐代建筑的壮丽和当时的社会风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强盛和社会安定的祝福。同时,诗中也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鱼龙卷旗帜,霜雪积戈矛”,形象地表现了楼内的威严和肃穆,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以“新城甲仗楼”为主题,通过对楼的建筑、周围环境以及相关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壮丽而宁静的画面。

诗的前八句主要描写楼的建筑和楼内的兵器。“谢氏起新楼,西临城角头”点明了楼的位置和建造者。“图功百尺丽,藏器五兵修”则突出了楼的高大壮丽和兵器的精良。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楼的结构、旗帜、兵器等的描写,展现了楼的雄伟气势。

诗的中间六句描写楼周围的环境。“暑雨熇烝隔,凉风宴位留”写出了楼内的凉爽宜人,适合设宴。“地高形出没,山静气清优”则描绘了楼的地势高和周围环境的幽静。“睥睨斜光彻,阑干宿霭浮”进一步渲染了楼的神秘感和宁静感。

诗的最后四句则是对郡守和诗人的赞美。“郡化黄丞相,诗成沉隐侯”将郡守比作黄霸,将诗人比作沉约,赞美了他们的政绩和才华。“居兹良得景,殊胜岘山游”则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美景的喜爱,认为这里的景色远胜过岘山。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既有对建筑和兵器的描写,也有对环境和人物的赞美,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的内容来看,可能是张籍在某个地方任职或游历期间,看到当地新建的甲仗楼而作。甲仗楼是存放兵器的地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可能与当地的军事或政治情况有关。张籍生活在中唐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地方势力割据的情况。这首诗可能是对当地郡守或官员的赞美,也可能是对和平时期武备的一种思考。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