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户洞初晨,莺声雨后频。
虚庭清气在,众药湿光新。
鱼动芳池面,苔侵老竹身。
教铺尝酒处,自问探花人。
独此长多病,幽居欲过春。
今朝听高韵,忽觉离埃尘。
戟户洞初晨,莺声雨后频。
虚庭清气在,众药湿光新。
鱼动芳池面,苔侵老竹身。
教铺尝酒处,自问探花人。
独此长多病,幽居欲过春。
今朝听高韵,忽觉离埃尘。
清晨,饰有戟的门户豁然敞开,雨后黄莺的鸣声更加频繁。
空旷的庭院里清新的气息弥漫,各种药草带着湿润的光泽显得格外新鲜。
鱼儿在芬芳的池面上游动,青苔侵蚀着老竹的枝干。
让人铺设曾饮酒的地方,我自问那寻花赏景之人。
唯独我长期以来体弱多病,幽静地居住着,眼看着春天将要过去。
今天早晨听到您高雅的诗篇,忽然觉得脱离了尘世的纷扰。
1.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凝练。
2. 仆射,古代官名,始于秦,汉代以后沿置,地位重要,唐初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
3. 酬答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指诗人之间以诗歌相互赠答,表达情谊、交流思想等。
4. 诗中运用了多种写景手法,如动静结合,“鱼动芳池面”是动态描写,“苔侵老竹身”是静态描写,使画面更生动。
5. 晚春是古诗中常见的时令题材,诗人常借晚春景色抒发惜春、感慨时光流逝等情感。
《酬李仆射晚春见寄》是张籍的一首酬答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首先,从题目来看,明确了这是回应李仆射晚春寄诗的作品,体现了友人之间的诗歌唱和。
在内容上,诗歌前六句着重写景。清晨雨后的庭院,有敞开的门户、频繁的莺声、清新的空气、带露的药草、游动的鱼儿和长满青苔的老竹,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晚春图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将这些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而后四句则转向抒情,道出了自己多病幽居的处境,以及在收到友人诗篇后的感受。长期的病痛和幽静的生活可能让诗人有些消沉,但友人的“高韵”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他心中的阴霾,使他“忽觉离埃尘”,这既体现了友人诗篇的感染力,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情谊的珍视。
从艺术特色来说,这首诗语言平实,却韵味十足。情景交融的写法让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真切,写景时动静结合,使得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生命力。整体而言,这首诗既展现了晚春的美景,又抒发了真挚的情感,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这首诗开篇以“戟户洞初晨,莺声雨后频”描绘了清晨雨后的景象,门户敞开,黄莺鸣声不断,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接着“虚庭清气在,众药湿光新”进一步描写庭院中的清新气息和药草的新鲜模样,展现了雨后庭院的生机。
“鱼动芳池面,苔侵老竹身”两句,通过鱼儿游动、青苔覆竹的动态与静态结合的描写,细腻地勾勒出庭院中的景致,充满生趣。“教铺尝酒处,自问探花人”则由景及人,想到曾经饮酒赏景的情景,流露出对过往的追忆。
后四句“独此长多病,幽居欲过春。今朝听高韵,忽觉离埃尘”转入抒情,写自己长期多病、幽居度日,眼看春天将过,心情或许有些沉闷,但在收到友人的高雅诗篇后,顿时感觉脱离了尘世的纷扰,精神为之一振。全诗情景交融,将晚春景色与个人心境、友人情谊巧妙结合,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此诗是他为酬答李仆射在晚春时节寄来的诗作而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张籍可能正处于多病幽居的状态,收到友人的赠诗后,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回应。李仆射作为官员,与张籍应有一定的交往,通过诗歌唱和来表达情谊。晚春时节的景物描写也为诗作增添了特定的时令氛围,可能是诗人在这样的时节中,结合自身处境和友人的赠诗,触发了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