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 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 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昆仑人居住在海中的岛屿,被商人带到中原大地游历。
他们的语言能让秦吉了(一种会模仿人说话的鸟)也学会,刚刚刚刚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来到郁林洲。
耳朵上戴着快要掉落的金环,那是曾经穿耳留下的装饰,螺形的发髻长长卷起,不戴头巾。
他们珍爱自己像漆一样黑的皮肤,行走时常常半脱下木棉做的皮衣。
1. 昆仑儿:唐代对黑色人种的称呼,主要指来自东南亚、南亚及非洲东部的黑人,他们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有些是作为奴隶被贩卖而来,有些则是商人或艺人。
2. 唐代对外交流: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有往来,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3. 秦吉了:即鹩哥,一种善于模仿人说话的鸟,在古代诗歌中常被提及,成为文化意象之一。
4. 郁林洲:古代地名,唐代属岭南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今属广西玉林市。
5. 木绵:即木棉,一种热带植物,其纤维可用于纺织,是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6.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质朴,风格清新,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昆仑儿》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名作,通过对昆仑人的细致描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唐代中外交流的窗口。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真实记录了唐代社会中昆仑人的存在及其生活状态,印证了唐代对外交流的频繁和社会的开放包容。昆仑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唐代社会中扮演了多种角色,他们的存在反映了当时中外关系的密切。
其次,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张籍诗歌的特点。诗人以平实的语言,通过对昆仑人外貌、服饰、语言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昆仑人形象。诗中的细节描写尤为出色,如"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寥寥数语,便将昆仑人的独特风貌刻画得栩栩如生。
再者,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多元性。昆仑人的异域风情与中原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和谐共存,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包容性。诗人对昆仑人"自爱肌肤黑如漆"的描写,更是表现了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尊重和欣赏。
总之,《昆仑儿》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唐代对外交流史的珍贵记录,让我们得以一窥唐代社会的开放与繁荣。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昆仑人的独特形象,展现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景象。
首联点明昆仑人的来源和来到中原的缘由,"海中州"点明其居住地,"汉地游"说明其来到中原的行为。颔联通过"言语解教秦吉了"的夸张手法,既写出了昆仑人语言的独特,也暗示了他们与当地人的交流;"波涛初过郁林洲"则交代了他们来到中原的路线。
颈联和尾联集中描绘了昆仑人的外貌和服饰特征:穿耳的金环、螺形的发髻、黝黑的皮肤、半脱的木绵裘,这些细节描写栩栩如生,使一个具有异域风情的昆仑人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精准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与包容,也表达了诗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频繁的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外文化、人员往来十分活跃。当时有不少来自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其中包括被称为"昆仑儿"的黑人。
张籍生活在中唐时期,见证了这种中外交流的盛况。他的这首诗真实记录了昆仑人的形象和生活状态,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了昆仑昆仑人的外貌特征、服饰习惯和生活习俗,为我们了解唐代对外交流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