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浙东元尚书见寄绫素

张籍 〔唐朝〕

越地缯纱纹样新,远封来寄学曹人。

便令裁制为时服, 顿觉光荣上病身。

应念此官同弃置,独能相贺更殷勤。

三千里外无由见,海上东风又一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越地出产的丝绸纱缎图案新颖别致,从远方封装寄给了我这个学曹小官。

立刻让人裁剪制作成应时的服装,顿时觉得荣耀光彩照在了我病弱的身上。

想必你念及我们同是被朝廷弃置的官员,唯有你还能如此殷勤地向我表示祝贺。

相隔三千里路没有机会相见,眼看海上的东风又带来了一个春天。

1. 张籍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与韩愈、白居易等交往密切,其诗歌风格平易流畅,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擅长乐府诗。

2. 浙东地区在唐代是重要的丝绸产地,越地丝绸以其精美著称,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喜爱的珍品。

3. "学曹"是古代官制中的一个部门,负责学校教育和相关事务,张籍曾任国子博士,属学曹系统官员。

4. 唐代官员之间常以礼物相赠,尤其在节日或特殊时节,这既是礼仪往来,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5. 诗中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结尾"海上东风又一春"以景物描写寄托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答谢,回应。
  • 浙东元尚书:指当时在浙东任职的元姓尚书,具体身份待考。
  • 绫素:绫和素都是丝织品,这里泛指珍贵的丝织物。
  • 越地:古代越国地区,今浙江一带,以盛产丝绸闻名。
  • 缯纱:缯和纱都是丝织品,缯指彩色的丝织品。
  • 学曹人:作者自指,当时张籍担任国子博士等学官职务,属学曹系统。
  • 时服:应时的服装,符合时令的衣服。
  • 弃置:指被朝廷疏远、安置在不重要的职位上。
  • 殷勤:热情周到,情意恳切。
  • 无由见:没有机会相见。

《酬浙东元尚书见寄绫素》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答谢诗,通过对收到友人馈赠的描写,展现了中唐文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

讲解这首诗,首先要注意理解诗人与元尚书之间的关系。从"同弃置"一句可以看出,两人不仅是朋友,更有着相似的仕途遭遇,这种共同的经历是他们情谊的基础。因此,元尚书寄来的不仅是绫素,更是一份理解和慰藉;张籍的答谢,也不仅是感谢礼物,更是对这份知己之情的珍视。

其次,要体会诗歌中"物"与"情"的关系。绫素作为礼物,是情感的载体。诗人从绫素的精美写到制作成衣的过程,再到穿上后的感受,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这份礼物带来的精神愉悦,超越了物质本身的价值。

再者,要注意诗歌的结构特点。全诗四联,起承转合分明:首联点题,交代事由;颔联写自己的行动和感受;颈联转入对友人的理解和感激;尾联抒发思念之情。这种结构使诗歌层次清晰,情感表达有起有伏。

最后,联系张籍的诗歌风格来看,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能以情动人,体现了他"语淡情深"的艺术追求。这种风格与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精神相呼应,注重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而非形式上的华丽。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也能了解到唐代的社会风俗、官制以及丝绸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这首诗以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收到友人馈赠后的感激之情和彼此间的深厚情谊。

首联点明礼物的珍贵和来源,"越地缯纱纹样新"既写出了丝织品的精美,也暗示了送礼人的用心。"远封来寄学曹人"则点出自己的身份和收到礼物的惊喜。

颔联写收到礼物后的行动和感受,"便令裁制为时服"表现出对这份礼物的珍视;"顿觉光荣上病身"则生动地写出了这份情谊给病中的诗人带来的精神慰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精神上的鼓舞。

颈联转入对友人的理解和感激,"应念此官同弃置"点出两人相似的境遇,"独能相贺更殷勤"则突出了这份情谊的可贵,在同遭贬谪的处境下,这份关怀更显珍贵。

尾联抒发了相隔遥远的思念之情,"三千里外无由见"写出空间上的阻隔,"海上东风又一春"则以景结情,既点明时节,又蕴含着时光流逝、相见无期的怅惘,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张籍诗歌"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是张籍收到浙东元尚书寄来的绫素后所作的答谢诗。张籍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一生仕途不算显赫,曾担任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当时元尚书在浙东任职,二人虽相隔遥远,但有书信往来。

从诗中"同弃置"一句来看,两人可能都处于仕途不得志的状态,被朝廷安排在相对闲散的职位上。元尚书从盛产丝绸的浙东寄来精美的绫素,既是对友人的关怀,也蕴含着相互慰藉之意。张籍收到这份礼物后,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表达谢意和思念之情。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