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野田草,草中牛羊道。
古墓无子孙,白杨不得老。
漠漠野田草,草中牛羊道。
古墓无子孙,白杨不得老。
广阔无边的田野上长满了野草,草丛中隐约可见牛羊走过的小路。
古老的坟墓早已没有子孙前来祭扫,墓旁的白杨树在岁月中孤独生长,仿佛永远不会老去。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歌风格平易流畅,多反映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古诗中常以"白杨"象征墓地或死亡,这一意象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中白杨多植于墓地的习俗有关。
中唐诗歌在风格上继承了盛唐的传统,同时更加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张籍的这首《野田》便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诗歌中的"以景寓情"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场景的描写,寄托诗人的情感和思考,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野田》是一首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的五言绝句。诗人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旷野古墓图,让我们在简单的景物描写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
首先,我们可以从画面感入手来理解这首诗。"漠漠野田草"给人一种广阔而模糊的视觉感受,仿佛看到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而"草中牛羊道"则在这片广阔中加入了一点人间的痕迹,但这痕迹又是如此微弱,只是牛羊走过的小路而已。
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了田野中的古墓。"古墓无子孙"这一句,不仅写出了墓地的荒凉,更暗示了家族的兴衰。在古代,子孙祭扫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是家族延续的象征,而"无子孙"则意味着一个家族的终结。
最后一句"白杨不得老"是全诗最富哲理的地方。白杨作为墓地的象征,本应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而诗人却说它"不得老"。这里的"不老"并非指真的不会衰老,而是说相对于短暂的人生和家族的兴衰,白杨的存在显得更为长久。这种对比,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时间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小见大,通过对野田古墓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时间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这首诗以极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荒凉寂寥的野田景象,却蕴含着深沉的人生感慨。
前两句"漠漠野田草,草中牛羊道",以"漠漠"二字开篇,勾勒出田野的广阔与荒凉,野草蔓延,只有牛羊踏出的小路隐约可见,渲染出一种苍茫、寂静的氛围。
后两句"古墓无子孙,白杨不得老"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古墓无人祭扫,暗示着曾经的家族已烟消云散,而墓旁的白杨却依然挺立。"不得老"三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白杨的长久存在,又反衬出人事的短暂无常,形成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却意境深远,将对生命、时间和世事变迁的感慨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简淡自然却意蕴深远。《野田》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不详,但从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在郊外漫游时,看到旷野中的墓地景象有所感触而作。
中唐时期,社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民生凋敝,许多家族衰落,田园荒芜。诗人通过对野田古墓的描写,可能暗含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