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

张籍 〔唐朝〕

独在西峰顶,年年闭石房。

定中无弟子,人到为焚香。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独自居住在西峰的顶端,年复一年地紧闭着石屋的房门。

在禅定之中没有弟子在旁,有人来到时便为其焚香。

1.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诗风格平易浅近,语言凝练,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2. 禅定:佛教修行方法之一,指通过调整身心,使心思专注,达到一种宁静安祥的境界。

3. 唐代佛教: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各宗派纷纷建立,对当时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 西峰顶:西面山峰的顶端,指禅师居住的地方。
  • 石房:用石头建造的房屋,这里指禅师修行居住的场所。
  • 定中:指禅师进入禅定的状态,是佛教修行中的一种境界。
  • 焚香:点燃香料,在佛教中常用来表示恭敬、虔诚。

《禅师》这首诗围绕一位修行的禅师展开。开篇两句描绘了禅师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西峰顶的孤寂之地,常年紧闭的石房,凸显了他远离尘嚣、一心修行的决心。这不仅是对其生活场景的再现,更暗示了修行之路的孤独与艰辛。

后两句则深入到禅师的精神世界。“定中无弟子”展现了禅定状态的专注与纯粹,不受外界人事的影响;“人到为焚香”则体现了禅师在修行之外,依然保持着对他人的尊重与平和的心态。

整首诗虽短,但通过对禅师生活细节和精神状态的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佛教修行者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超然物外境界的欣赏。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唐代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以及诗歌与宗教文化的紧密联系。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位独居峰顶、潜心修行的禅师形象。“独在西峰顶,年年闭石房”,“独”字点出禅师的孤寂,“年年”则体现了其修行的长久与坚持,“闭石房”更显其与世隔绝、专心向佛的心境。

后两句“定中无弟子,人到为焚香”,进一步刻画禅师的修行状态。在禅定中,他物我两忘,不被外界所扰,即便没有弟子在侧,当有人来访时,仍会为其焚香,既表现了禅师的超脱,也体现了他对来访者的平和与恭敬。全诗意境清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禅师潜心修行、与世无争境界的赞叹。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也有不少涉及宗教题材的作品。唐代佛教盛行,许多僧人隐居山林修行,这首诗便是对一位隐居山林的禅师修行生活的描绘,从中可窥见当时佛教修行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对佛教的崇尚。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