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

张籍 〔唐朝〕

开州午日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

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馀里寄闲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开州端午节产的车前子,作为药材人们都说有神奇的功效。

惭愧的是韦使君怜爱我患病的眼睛,从三千多里之外寄给我这个闲散之人。

1.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朴实自然,善于刻画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场景。

2. 车前子是古代常见的中药材,在多部古代医书中均有记载其药用价值,除了明目,还有利水通淋等功效。

3. 古代对地方官员的称呼有多种,“使君”是其中之一,多用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4. 端午节在古代有诸多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采集草药等传统,诗中提及的午日车前子可能与当时的端午习俗有关。

  • 开州:地名,在今重庆市开州区一带。
  • 午日:指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 车前子:一种草本植物的种子,可入药,有清热明目等功效。
  •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韦使君。
  • :怜爱、同情。
  • 病眼:生病的眼睛,此处指诗人自己眼疾。
  • 三千馀里:形容距离遥远,“馀”同“余”。
  • 闲人:诗人自称,有闲散、无官职之意。

《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真挚情感的答谢之作。我们先来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开州端午节的车前子,作为药材大家都觉得很神奇,而韦使君怜爱我生病的眼睛,从三千多里远的地方寄给我这个闲人,让我心中满是惭愧。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最真挚的情感。“惭愧”一词是关键,它既体现了诗人对韦使君馈赠的感激,也流露出一种谦逊。而“三千馀里”则凸显了这份情谊的来之不易,距离的遥远更反衬出友情的深厚。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人交往习惯。古代交通不便,友人之间的馈赠往往承载着浓浓的情谊,这首诗正是这种情谊的生动体现。同时,诗中提到的车前子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中药材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端午节相关的习俗文化。总的来说,这首诗虽短,但内涵丰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语言质朴平淡,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首句点明所寄之物为“开州午日车前子”,并提及“作药人皆道有神”,既写出了车前子的产地、时节,也暗示了其珍贵,为下文的感激之情做了铺垫。

后两句“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馀里寄闲人”是全诗的核心,直接抒发情感。“惭愧”二字道尽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既有对韦使君关怀的感激,也有因自己是“闲人”却受此厚待的不安。“三千馀里”强调了距离之远,更能体现出韦使君情谊的深厚与珍贵。诗人以直白的语言,将这份真挚的友情和内心的感动清晰地展现出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张籍收到开州韦使君从远方寄来的车前子后所作的答谢诗。张籍当时可能正患眼疾,韦使君得知后,从遥远的开州寄来据说有神奇药效的车前子相赠。张籍深受感动,于是写下此诗表达自己的感激与惭愧之情。从诗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情谊,以及韦使君对友人的关怀。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