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崔驸马闻蝉

张籍 〔唐朝〕

凤凰楼下多欢乐,不觉秋风暮雨天。

应为昨来身暂病,蝉声得到耳傍边。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凤凰楼下,人们尽情欢乐,不知不觉间,秋风已至,天色渐晚,细雨绵绵。大概是因为昨天身体暂时不适,才让这蝉鸣声传入了耳旁。

1. 唱和诗:古代文人之间以诗词相互酬答的一种文学创作方式,有依韵、次韵、用韵等不同形式。

2. 蝉在古诗中的意象:蝉常常象征着高洁、悲秋、孤独等情感,在不同的诗词中有不同的寓意。

3. 张籍:唐代诗人,擅长乐府诗,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 凤凰楼:一般指装饰华丽的楼阁,此处可能是具体的建筑,也可能是泛指环境优美、热闹的地方。
  • 暮雨天:傍晚时分下着雨的天气,点明了时间和天气状况。
  • 昨来:昨天以来。
  • 暂病:暂时生病。
  • 耳傍边:即耳边。

这首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表面上看,它描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小场景,人们在凤凰楼下欢乐聚会,而诗人因为生病,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与他人不同,从而留意到了蝉声。但从深层次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的心境和人生态度。在热闹的环境中,诗人却能保持内心的清醒,关注到那些被他人忽略的细微事物,这体现了他的敏锐和细腻。同时,诗中的蝉声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内心孤独的象征,即使身处欢乐之中,也无法完全摆脱内心的寂寞。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文人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凤凰楼下热闹欢乐的场景,人们沉浸其中,都未察觉到秋风和暮雨的到来,展现出一种欢快、喧嚣的氛围。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提到因为自己昨天身体不适,才留意到了蝉声。这一转折颇为巧妙,以热闹的场景反衬出诗人在身体不适时内心的孤寂和对细微事物的敏感。蝉声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悲秋、孤独等情感,诗人通过闻蝉,将自己的心境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此时复杂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此诗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从诗题来看,是张籍和崔驸马关于闻蝉之事的唱和之作。在唐朝,文人之间相互唱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交流方式,可能当时崔驸马先写了一首关于闻蝉的诗,张籍便依其韵或意创作了这首诗。当时他们或许身处凤凰楼附近,在秋风暮雨的环境中,因蝉声触发了创作灵感。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