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禽

张籍 〔唐朝〕

山禽毛如白练带,栖我庭前栗树枝。

猕猴半夜来取栗,一双中林向月飞。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山中的鸟儿羽毛像白色的丝带,栖息在我家院子前面的栗树枝上。半夜里猕猴来偷取栗子,这双山禽便朝着树林中、向着明月飞去。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其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在诗歌表现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生动的画面。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富有层次感和韵律美。

  • 白练带:白色的丝带,这里用来形容山禽的羽毛洁白。
  • 栗树:一种树木,果实为栗子。
  • 猕猴:一种猴子,常以果实为食。
  • 中林:树林中。

从诗句来看,诗人先描绘了山禽的外形和栖息环境,让读者对山禽有了直观的印象。然后引入猕猴取栗这一情节,增加了故事性和趣味性。最后山禽飞走,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理解这首诗时,可以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体会他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与感悟。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艺术价值,值得细细品味。

这首诗语言简洁,画面感十足。开篇描绘了山禽羽毛洁白如雪,栖息在栗树枝头的静态画面,给人一种宁静、优美的感觉。接着,“猕猴半夜来取栗”打破了这份宁静,增添了生活的动态和趣味。最后“一双中林向月飞”,山禽受惊飞向树林,明月作为背景,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清幽、灵动的意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场景的细致描写,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张籍生活在唐朝,当时社会文化繁荣,诗歌创作氛围浓厚。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这首《山禽》可能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庭院前山禽栖息、猕猴取栗的场景有感而发创作的,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