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外兄魏澈

卢仝 〔唐朝〕

何处堪惆怅,情亲不得亲。

兴宁楼上月,辜负酒家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什么地方最让人惆怅呢?那就是和自己感情亲近的人却不能亲近。兴宁楼上的明月依旧,可我却辜负了酒家中的美好春光。

卢仝,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独特,以怪奇著称。同时,他还是“茶仙”,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诗》)传颂千古。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深沉。

  • 何处:什么地方。
  • 堪:值得,能。
  • 情亲:感情亲近的人,这里指外兄魏澈。
  • 兴宁楼:具体所指不详,可能是诗人与外兄曾经一起游玩的地方。
  • 酒家春:指酒家中的春光,也可理解为酒。

学习这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核心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能相聚的惆怅。诗中前两句直接倾诉内心的痛苦,让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无奈。后两句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场景,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在欣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用词、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了解诗人卢仝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开篇“何处堪惆怅,情亲不得亲”,直抒胸臆,直接点明最让人惆怅的事就是和亲近的人不能相聚,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惆怅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兴宁楼上月,辜负酒家春”,借景抒情,兴宁楼上的明月依旧,曾经和外兄一起在酒家中的美好时光却只能回忆,如今只能辜负这酒中的春光,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伤感之情。整首诗虽短小,但情感深沉,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不少诗都与茶有关。关于《寄外兄魏澈》的具体创作背景并无明确详细记载,但从诗的内容推测,可能是诗人与外兄魏澈分隔两地,无法相聚,诗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看到兴宁楼上的明月,回忆起与外兄曾经的时光,从而写下此诗,抒发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能相聚的惆怅之情。

作者信息
卢仝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古诗数量:112名句数量: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