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关铭

卢仝 〔唐朝〕

蛇毒毒有形,药毒毒有名。

人毒毒在心,对面如弟兄。

美言不可听,深于千丈坑。

不如掩关坐,幽鸟时一声。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蛇的毒素,能看到它毒发时的症状;药物的毒素,能知晓它的名称。人心的险恶藏在内心深处,即便面对面时也能装作亲如兄弟。那些好听的言语可千万别轻信,其背后的险恶比千丈的深坑还要可怕。倒不如关上房门静心而坐,时不时还能听到幽鸟的一声啼鸣。

1. 卢仝是唐代诗人,他的诗风独特,多愤世嫉俗之作。

2. “掩关”这一行为在古代文化中常与修行、避世相关联。

3. 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掩关:关闭门户,指闭门静修。
  • :在诗里,“蛇毒”“药毒”指的是实际的毒素;“人毒”则代表人心的险恶。
  • 美言:动听、讨好的话。

《掩关铭》开篇就指出蛇毒和药毒的特征,它们的危害是直观可见或可被认知的。而人毒却不同,藏在内心深处,表面上还能与你称兄道弟,这一对比让我们看到人心的复杂和虚伪。接着,诗人提醒人们不要被美言所迷惑,因为美言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陷阱。最后,诗人给出自己的选择——掩关而坐,聆听幽鸟的啼鸣,在宁静中寻找内心的安宁。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同时也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纯净。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展开,将蛇毒、药毒的有形有名和人毒的无形藏心进行对比,突出了人心险恶的难以捉摸。“美言不可听,深于千丈坑”形象地描绘出花言巧语背后隐藏的巨大危险。最后一句“不如掩关坐,幽鸟时一声”,从对人心险恶的批判转向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展现出诗人渴望摆脱尘世纷扰,回归内心平静的心境。整首诗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卢仝生活于唐朝,那时政治环境复杂,朝廷内部斗争激烈。他一生未曾入朝为官,对世间的人情冷暖、人心险恶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或许是他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有感而发所作,通过诗来表达对人心叵测的感慨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信息
卢仝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古诗数量:112名句数量: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