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姝真珠

李贺 〔唐朝〕

真珠小娘下清廓,洛苑香风飞绰绰。

寒鬓斜钗玉燕光, 高楼唱月敲悬珰。

兰风桂露洒幽翠,红弦袅云咽深思。

花袍白马不归来,浓蛾叠柳香唇醉。

金鹅屏风蜀山梦, 鸾裾凤带行烟重。

八骢笼晃脸差移,日丝繁散曛罗洞。

市南曲陌无秋凉,楚腰卫鬓四时芳。

玉喉窱窱排空光, 牵云曳雪留陆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真珠姑娘从清澈的天空下走来,洛苑中香风袅袅飘动。她寒鬓上斜插的玉燕钗闪耀着光芒,在高楼上对着明月歌唱,那歌声如敲击悬珰般清脆。兰桂的香气和露水洒在幽深的翠色之中,她弹奏着红弦,乐声袅袅似云,饱含着深沉的情思。穿着花袍骑着白马的人还未归来,她蛾眉紧蹙,红唇如醉。金鹅屏风上绘着蜀山的梦境,她身着鸾裾凤带,走起路来衣袂如烟,显得格外沉重。八匹骏马笼头晃动,她的脸在光影中若隐若现,日光如丝繁乱地洒在绫罗帐幕上。城南的曲巷没有秋凉的感觉,她纤细的腰肢和美丽的发髻四季都散发着芬芳。她玉润的歌喉嘹亮,似排空之光,仿佛能牵云曳雪留住陆郎。

1. 李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独特,以奇幻、瑰丽著称,多运用神话传说、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有“诗鬼”之称。

2. 通感:一种修辞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这首诗中“红弦袅云咽深思”就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上的乐声与视觉上的云以及情感上的深思相联系。

3. 用典:诗中“楚腰”“卫鬓”“陆郎”等都运用了典故,通过引用这些典故可以使诗歌更加含蓄、丰富,增加诗歌的文化内涵。

  • 真珠小娘:指名叫真珠的姑娘。
  • 清廓:清澈的天空。
  • 洛苑:洛阳的宫苑。
  • 玉燕:玉制的燕形发钗。
  • 悬珰:悬挂的玉珰,这里形容歌声清脆。
  • 兰风桂露:兰桂的香气和露水。
  • 红弦:指乐器的弦。
  • 花袍白马:指代所思念的人。
  • 金鹅屏风:绘有金鹅图案的屏风。
  • 鸾裾凤带:绣有鸾凤图案的衣裙和衣带。
  • 八骢:八匹青白色的马。
  • 日丝:日光。
  • :照耀。
  • 罗洞:绫罗帐幕。
  • 楚腰:本指楚灵王好细腰,后泛指女子纤细的腰肢。
  • 卫鬓:指美女的发髻。
  • 玉喉:玉润的歌喉。
  • 窱窱:深远的样子,这里形容歌声嘹亮。
  • 陆郎:指代所爱的人。

这首《洛姝真珠》是李贺诗歌中的佳作。从整体来看,它围绕着真珠姑娘展开,描绘了她的外貌、才艺、生活场景以及内心的情感。李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华丽的辞藻和独特的意象,构建出一个奇幻而又充满情感的世界。

在描写姑娘的外貌和行为时,他细致入微,如“寒鬓斜钗玉燕光,高楼唱月敲悬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姑娘的美丽和优雅。而在表达姑娘的情感方面,他则通过环境描写、通感等手法,将姑娘的相思之苦和孤独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读者来说,理解这首诗需要把握李贺诗歌的风格特点,同时要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和修辞手法。通过反复诵读和体会,才能更好地领略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此外,也可以结合李贺的生平经历,进一步理解他借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可能是对爱情的感慨,也可能是对自己身世的悲叹。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真珠的姑娘的形象和她的情感世界。诗的开篇通过“真珠小娘下清廓,洛苑香风飞绰绰”营造出一种空灵、美好的氛围,将真珠姑娘置于清澈的天空和飘香的洛苑之中,展现出她的超凡脱俗。“寒鬓斜钗玉燕光,高楼唱月敲悬珰”则细腻地刻画了姑娘的外貌和才艺,她寒鬓上的玉燕钗闪耀着光芒,在高楼上对着明月歌唱,歌声清脆悦耳。

“兰风桂露洒幽翠,红弦袅云咽深思”运用了环境描写和通感的手法,兰桂的香气和露水洒在幽深的翠色之中,她弹奏的红弦乐声袅袅似云,饱含着深沉的情思,将听觉和视觉、嗅觉相结合,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姑娘内心的情感。

“花袍白马不归来,浓蛾叠柳香唇醉”则点明了姑娘的相思之苦,花袍白马的人未归,她蛾眉紧蹙,红唇如醉,形象地表现出她的哀愁。

“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进一步描绘了姑娘的生活场景和心境,金鹅屏风上的蜀山梦境,暗示着她的虚幻和迷茫,鸾裾凤带行走时衣袂如烟,显得格外沉重,表现出她内心的压抑。

“八骢笼晃脸差移,日丝繁散曛罗洞”通过描写骏马笼头晃动和日光洒在绫罗帐幕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光影交错、虚幻迷离的氛围,衬托出姑娘的孤独和寂寞。

“市南曲陌无秋凉,楚腰卫鬓四时芳”则从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和青春,即使在没有秋凉的城南曲巷,她依然四季散发着芬芳。

最后“玉喉窱窱排空光,牵云曳雪留陆郎”再次强调了姑娘的才艺和情感,她玉润的歌喉嘹亮,仿佛能牵云曳雪留住陆郎,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执着和渴望。

整首诗语言华丽,想象丰富,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等,营造出一种奇幻、朦胧的意境,深刻地表现了姑娘的相思之情和孤独寂寞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他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这首诗具体的创作背景并无明确记载,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可能是李贺在感慨女子的相思之情,也可能是借女子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心境。他常常以独特的视角和奇幻的想象来创作诗歌,这首诗也体现了他诗歌的一贯风格。

作者信息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

古诗数量:453名句数量: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