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李贺 〔唐朝〕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 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馀,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 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洛阳郊外没有祭祀的器具,破旧马厩里的老马也自觉惭愧。小雁飞过庐山香炉峰,影子落在楚地的水面下。长长的船只靠着云雾停泊,在石镜峰秋凉的夜晚。哪里懂得会有思乡之情呢?姑且对着月亮发出几声鸣叫。

送别时,柳树枝在马头前摇曳,官府种植的槐树嫩芽像兔子的眼睛。想要送别你这远行千里之人,却只能用这微不足道的东西换取一斗粟米。南方和北方的云朵白白地断绝了联系,心灵的经络如同悬挂着的春天丝线。青漆的轩窗旁树木转动,月光洒满了床榻,偏远之地饥饿的孩子在梦中出现。你这位兄长二十多岁了,这些年拿着镜子看已有了胡须。离开家乡三年如今还是这般模样,在权贵门下求官却一事无成。荒沟里古老的水光像刀一样锋利,庭院南边拱手状的柳树上生了蛴螬。江边的幼客真让人怜悯,郊原上傍晚的风悲号不已。

李贺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作多以神话传说、鬼怪灵异为题材,想象丰富奇特,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诗鬼”。他的诗歌常常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俎豆”“索米王门”等词语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表示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了解这些词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

  •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这里指祭祀之事。
  • 弊厩:破旧的马厩。
  • 炉峰:即庐山香炉峰。
  • 石镜:庐山有石镜峰。
  • 兔目:指槐树的嫩芽,形状像兔子的眼睛。
  • 灵台:指心。
  • :兄长。
  • 索米王门:指在权贵门下求官。
  • 蛴螬:金龟子的幼虫,白色,圆柱状。

这首诗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从送别角度看,诗人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和旅途的景象,表达了对小季的不舍和担忧。从人生境遇角度看,诗中展现了诗人和小季在社会中求仕艰难、生活困苦的状态。诗中的意象丰富且富有深意,如“老马”“小雁”等,它们既是现实中的事物,又象征着诗人和小季的处境。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要结合李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去体会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寓意。

这首诗整体情感深沉而复杂。诗中描绘了一系列凄凉、孤寂的景象,如“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等,营造出一种衰败、冷清的氛围,暗示了诗人自身及小季所处的艰难处境。“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等句又带有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增添了离别的惆怅。在情感表达上,既有对小季远行的牵挂,也有对自身和小季求仕无门的无奈与悲哀。“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直接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愤懑。

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社会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战乱频繁。他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此诗是李贺送小季去庐山时所作,可能是小季要去庐山谋求发展,而李贺自身也处于困境之中,对小季的远行既有送别之情,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作者信息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

古诗数量:453名句数量: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