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续短歌

李贺 〔唐朝〕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凄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裴回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放声高歌,激荡得衣襟破裂;轻声吟唱,白发也为之断绝。贤明的君主难以相见,我日夜焦虑,内心如焚。口渴了就喝尽壶中的美酒,饥饿了就拔取田中的粟谷。在凄凉的四月末尾,千里大地顿时一片翠绿。夜晚的山峰多么错落有致,明月仿佛落在了石底。我徘徊着沿着石头寻找,月光却照到了高峰之外。无法与贤君同游,歌唱完后,两鬓早已斑白。

1. 李贺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奇幻谲怪著称,常运用神话传说、奇特想象来表达情感。

2. 乐府诗中的长歌和短歌在音节上有区别,长歌舒缓,短歌急促。

3. 诗歌中常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通过描绘美好的景象来反衬诗人内心的悲伤。

  • 长歌、短歌:乐府歌曲有长歌、短歌之分。长歌音节舒缓,短歌音节急促。
  • 秦王:这里喻指贤明君主。
  • 内热:内心焦急如焚。
  • 陇头:田头。
  • 阑:尽。
  • 离离:罗列、错落的样子。
  • 裴回:同“徘徊”。

这首诗整体上围绕着诗人的壮志难酬展开。从情感的抒发来看,诗人先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悲愤,接着叙述生活状况和所见之景,最后再次强调自己的无奈和悲哀。在艺术表现上,李贺运用了夸张、衬托等多种手法,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意境更加独特。对于我们理解李贺的诗歌风格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代文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痛苦。

诗的开篇“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悲愤和痛苦,他的歌声仿佛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撕裂衣襟、扯断白发。“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愁绪来源,他渴望能遇到贤明的君主,却始终未能如愿,内心焦虑万分。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描绘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和洒脱,在苦闷中他以酒浇愁,以田粟充饥。“凄凄四月阑,千里一时绿”笔锋一转,描绘出四月末大地一片翠绿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裴回沿石寻,照出高峰外”几句,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诗人在月下徘徊,寻找着什么,却始终无法找到,进一步烘托出他的孤独和迷茫。

最后“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诗人感慨无法与贤君同游,自己在忧愁中不知不觉两鬓斑白,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贺一生渴望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政治抱负,但却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这首诗便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贤君的渴望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

作者信息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

古诗数量:453名句数量: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