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如张

李贺 〔唐朝〕

锦襜褕,绣裆襦。

强饮啄,哺尔雏。

陇东卧穟满风雨, 莫信笼媒陇西去。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艾叶绿花谁剪刻, 中藏祸机不可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美丽的锦缎上衣,华美的刺绣短袄。

努力吃喝,喂养你的幼雏。

陇东的田里倒伏的稻穗饱受风雨侵袭,不要相信笼中的媒鸟,跟着它去往陇西。

齐地人织的网像白色的天空一样,张设在野外的田野和平阔的绿地中。

网丝浓密没有形影,不小心触碰到它,会让你头部受伤流血。

那艾叶般的绿叶和美丽的花朵是谁修剪雕刻的,其中隐藏的灾祸和危机难以预测。

1.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歌风格独特,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奇特的意象。

2. 这首诗属于乐府诗体,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形式较为自由。

3. 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鸟的遭遇象征人类在社会中面临的陷阱和危机。

4. “齐人织网”的描写反映了古代齐地发达的织网业,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状况。

5. 诗中的地理名词“陇东”“陇西”,在唐代具有特定的地理范围,反映了当时的地域观念。

  • 襜褕(chān yú):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
  • 裆襦(dāng rú):有裆的短上衣。
  • 饮啄:指鸟类饮水啄食。
  • :幼鸟。
  • 陇东、陇西:泛指今甘肃一带地区,这里指不同的方位。
  • 卧穟(suì):倒伏的稻穗。
  • 笼媒:被关在笼子里用来引诱其他鸟的鸟。
  • 齐人:指齐地的人,齐地在今山东一带,以织网技艺闻名。
  • 素空:白色的天空,形容网的洁白、稀疏。
  • 平碧:平坦而碧绿的田野。
  • 漠漠:形容网丝浓密、弥漫的样子。
  • 伤首红:指鸟触网后头部受伤流血。
  • 艾叶绿花:指像艾叶一样的绿叶和美丽的花朵,这里可能暗指隐藏的陷阱。
  • 祸机:灾祸的苗头、隐患。

《艾如张》是李贺的一首富有深意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它描绘了鸟类的生活以及周围潜藏的危险。开篇两句通过对鸟类羽毛的生动比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美丽的模样。随后描述鸟儿努力觅食喂养幼雏,这是对生命本能的展现。

而“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这句是重要的警示,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警惕那些看似诱人的事物,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陷阱。接着对渔网的细致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危险的隐蔽性,就像生活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困难和危机。

最后一句“艾叶绿花谁剪刻,中藏祸机不可测”则是点睛之笔,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美好所迷惑,要时刻保持警惕。整首诗虽然写的是鸟,但处处映射着人生和社会,让我们在欣赏诗歌艺术的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李贺用他独特的笔触,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巧妙结合,使得这首诗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鸟类的生活环境和潜在危险,充满了象征意味。开篇“锦襜褕,绣裆襦”可能是以华美的服饰来比喻鸟类美丽的羽毛,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强饮啄,哺尔雏”则展现了鸟类为了生存和抚育幼雏而努力的情景,充满生活气息。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指出“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提醒鸟类不要被引诱,暗示了外界的诱惑背后可能存在危险。随后对渔网的描写“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形象地刻画了陷阱的隐蔽性和危险性,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最后“艾叶绿花谁剪刻,中藏祸机不可测”以看似美丽的景象收尾,却点出其中暗藏的祸机,引人深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想象奇特,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巧妙地寄托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体现了李贺诗歌奇崛冷艳的风格。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常常充满奇诡的想象和幽愤的情感。当时社会矛盾较为尖锐,官场黑暗,不少文人仕途坎坷。这首《艾如张》通过对鸟类遭遇的描绘,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陷阱和危机,以及人们在复杂环境中面临的生存困境。李贺一生困顿,怀才不遇,其作品往往寄托了对现实的感慨和自身的愤懑,此诗或许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隐晦批判。

作者信息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

古诗数量:453名句数量: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