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路曲

李贺 〔唐朝〕

柳脸半眠丞相树,珮马钉铃踏沙路。

断烬遗香袅翠烟, 烛骑啼乌上天去。

帝家玉龙开九关,帝前动笏移南山。

独垂重印押千官,金窠篆字红屈盘。

沙路归来闻好语, 旱火不光天下雨。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柳树如美人般半睡半醒,像是丞相府前的树木,佩着铃铛的马踏在沙路上。残烛的余烬散发着香气,袅袅升起翠绿色的烟雾,骑马举烛的队伍像啼叫的乌鸦向皇宫驰去。皇家的宫门像玉龙般开启,大臣在皇帝面前手持朝笏,仿佛能移动南山。丞相独自垂着重要的印信,压制着众多官员,金印上的篆字红得曲折盘绕。丞相从沙路归来听到了好消息,如大旱的火焰熄灭,天下降下甘霖。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以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风格著称,被后人称为“诗鬼”。他的作品常常运用神话传说、奇幻意象来表达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本诗中运用了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柳脸半眠”将柳树拟人化,“帝前动笏移南山”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丞相权势。此外,诗中的“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板子,用于记录事情和向皇帝奏事;“印”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不同等级的官员使用的印在材质、大小和形状上都有区别。

  • 柳脸半眠丞相树:“柳脸”把柳树拟人化,“丞相树”指种在丞相府前的柳树。
  • 珮马钉铃踏沙路:“珮马”指佩着铃铛的马,“钉铃”是铃铛的声音。
  • 断烬遗香袅翠烟:“断烬”是残烛的余烬,“遗香”指残留的香气。
  • 烛骑啼乌上天去:“烛骑”指骑马举烛的队伍,“上天去”表示前往皇宫。
  • 帝家玉龙开九关:“帝家”指皇家,“玉龙”形容宫门,“九关”指皇宫的重重宫门。
  • 帝前动笏移南山:“动笏”指大臣在皇帝面前手持朝笏奏事,“移南山”形容大臣的权势大。
  • 独垂重印押千官:“重印”指丞相的大印,“押千官”表示压制众多官员。
  • 金窠篆字红屈盘:“金窠”指金印的印纽,“篆字”指印上的文字,“红屈盘”形容印泥颜色红且文字曲折盘绕。
  • 旱火不光天下雨:“旱火”比喻大旱时的炎热,“不光”指熄灭,“天下雨”表示大旱得到缓解。

这首诗整体上围绕丞相展开,从丞相出行的场景描写到其在皇宫中的权势表现,再到最后的隐喻结局。李贺用他独特的笔触,将一个权势显赫的丞相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在理解这首诗时,要注意李贺诗歌的奇幻风格,他常常不直接表达情感和观点,而是通过奇特的意象和场景来暗示。比如“旱火不光天下雨”,表面上是说大旱得到缓解,实际上可能是在暗示丞相的举措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好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诗中感受到李贺对当时政治的关注和思考,他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对丞相权势的看法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态度。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又带有神秘氛围的画面,柳树半眠,佩马踏沙,给人一种静谧而又庄重的感觉。“断烬遗香袅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营造出一种神秘且威严的氛围,表现出丞相出行的排场和前往皇宫的急切。“帝家玉龙开九关,帝前动笏移南山”则极力渲染丞相在皇帝面前的权势和地位,将其权势之大夸张地表现出来。“独垂重印押千官,金窠篆字红屈盘”进一步刻画丞相的权势,通过对金印的描写,突出其尊贵和重要。最后“沙路归来闻好语,旱火不光天下雨”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暗示丞相的决策或行动给天下带来了好的结果,如大旱逢甘霖。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比喻,色彩鲜明,富有奇幻色彩,同时也反映出李贺对当时政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社会矛盾尖锐。这首诗可能是李贺对当时丞相权势显赫的一种描绘和感慨,通过描写丞相的出行和在皇帝面前的权势,反映出当时政治的某些特点。

作者信息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

古诗数量:453名句数量:1684